大里杙,清代台灣中部的繁華市集,台中一帶古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竹塹、五諸羅、六大里杙」的說法,大里排名於 新竹、嘉義兩縣城之後,足見其繁榮程度。曾經在「151.北斗 紅磚市場」說過:『“一府二鹿三艋舺”全台通用,至於“四”則依地區有各種不同說法,只要能被列名,及代表昔日工商發達、商賈聚集,......』,所以“四”以後是誰,各地有自己的說法,別太在意排名,就是代表曾經很繁榮的街市。
昔日 大肚溪可航行小舢舨進入 大里溪,設樁泊舢板於此地,大里杙成為 台中盆地重要的商品、物產轉運站,逐漸發展為市集。繁盛時期與 犁頭店(南屯)、四張犁(北屯)成為 台中盆地三大街市。光緒11年(1885年) 台灣建省,首任巡撫 劉銘傳決定將省府設置在 大墩(台中),大墩就位於這三大街市中心,有一併繁榮契機。第二任巡撫 邵友濂接任後,將省府移往 台北,加以河道淤積,進入 日治時期,三大街市都逐漸沒落,盆地中心的 台中市興起。
日治時期重新規畫的 台中市,在 官方資源大量投入下,超越中部大城 彰化市,大正9年(1920年) 台灣行政區域大幅調整,成為 台中州首府。環繞 台中市的 大里、南屯、北屯成為 大屯郡之下的街、庄,郡治設在 台中市內,避免三大街市間“喬”不定。光復後 台中市快速發展,併 南屯、北屯和 西屯成為 省轄台中市,隨 台中發展為都會區,大里鄉成為 台中的衛星都市,民國82年(1993年)升格為 大里市。民國99年(2010年)12月25日 台中縣市合併成為直轄市,其中 北屯區和 大里區是 台中市人口最多的區域。
大里杙老街街頭有 大新福德祠[上2圖],位置在區公所正對面,有「大里杙老街」牌坊一座。由此進入是一條名為 鹹菜巷的小巷弄,先是在 七將軍廟後方,續而沿 福興宮側達 福興街。這一小段的建築幾乎都翻新,沒有老街的感覺。福興宮創建於 乾隆年間,較可靠的紀錄為 嘉慶16年(1811年)遷建於 現址;廟宇主祀 天上聖母,為此地的信仰中心。福興宮歷經多次改建,今日所見為 民國78年(1989年)重建後外觀,廟前馬路交會形成小廣場,中午前攤商林立,人潮鼎沸。
福興宮旁有一棟和洋混合的精緻建築物,這是昔日的 大里庄的 保正集會所,功能應該如同 保甲事務所。保正是 保甲制度下的一個職稱,「232.埔鹽 保甲事務所、老樹 與 順澤宮」內文有簡述 保甲制度,簡言之類似現在的村里長職位,不同的是 保正受制於警務系統之下。大里庄役場與 保正集會所建於 昭和4年(1929年),庄役場已拆除,新興路上僅留 保正集會所;主建築採紅磚牆,採四坡式的 廡殿頂,西、北二側連結木造附屬建築,設大型長方形木窗。福興街中午前攤商林立,棚架、車輛將 保甲事務所遮掩大半,所以儘量選擇午後來此。
保正集會所於 民國107年(2018年)公告為歷史建築,整修完成後以「大里杙文化館」重新呈現。其正對面是 警察 霧峰分局 大里分駐所,分駐所後方有一條舊街路,行走其間完全沒老街感覺;福興宮正對面擠滿攤商的巷弄走入,跨過大里路後就精彩了,這是一條 清代樣式的老街。目前 台灣各地老街以 日治時期街屋為主,不管是有厚重山頭的 大正時期街屋,或是 昭和10年(1935年) 關刀山大地震以後裝飾較簡潔的店屋,當中偶爾夾雜未改建 清代形式街屋。大里杙老街不一樣,它整條街都是傳統形式建築,單層或雙層,彷彿走在 清代老街一般。
大里杙老街在午前一樣是市集,想優閒逛老街最好午後來。走入老街,會發現這是一條日常生活的老街;個人喜愛這樣非純觀光化的老街,它是具日常生活功能的老街。整排單層或雙層閩南式老街屋有雜貨店[圖1]、有住宅[圖3],也有商店[圖4];建築樣式清一色是有騎樓的傳統店鋪及住宅,騎樓可見 中國式古建築的木結構[圖2]。台灣各地的老街,部分尚留存 清代樣式建築,走在騎樓還可以看到這類插拱式木結構;但都是零零星星夾雜於磚瓦屋中,想看整條街都如此,我所知只有 大里杙老街。
大里杙老街進街尾處有一株 倒栽榕[上圖] ,此樹樹齡已逾百年,據說是為了改變風水、庇蔭鄉里而種的,被反過來種的樹木生長自然較緩,枝幹分叉多且扭曲。部分看似盤根很美的盆景,實際上就是取分叉處枝幹,倒著栽植的。接近 倒栽榕附近老宅數量變少,老街到 倒栽榕已近尾,續往前(南)走另有一間 街尾福德祠,規模與街頭 大新福德祠差不多。台灣在 清代即已發展成街廓的老街,常常是頭、尾各有一座土地公廟,中間是地方信仰的大廟,大里杙老街就非常典型。
其他城鄉請點選:城鄉地圖
其他古蹟請點選:古蹟地圖
老樹相關文章請點選:老樹地圖
參考資料:文化部 大里杙保正集會所
臺中市文化資產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