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淡水長老教會禮拜堂.jpg
淡水禮拜堂:新北市淡水區馬偕街8號

基督教在 台灣正式佈教始於 同治4年(1865年),英國長老教會牧師 馬雅各醫師與助手等人於 台南(台灣府)展開宣教;同治11年(1872年),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 馬偕牧師等人,於 淡水展開佈教。馬偕牧師在3月9日抵達 淡水(滬尾),從看病、拔牙開始,學習 閩南語研究本地文化,展開布教活動;翌年2月9日為五位教徒受洗,隨教徒人數增加,購民宅改為禮拜堂。

淡水 崎仔頂.jpg

光緒27年(1901年) 馬偕牧師去世,教會福音事業延續進行,大正4年(1915年),原址改建禮拜堂,由 加拿大長老教會傳教士 吳威廉宣教士設計,外牆敷白灰,有「白色禮拜堂」之稱。隨著教徒日增,白色禮拜堂空間不足,遂決定翻建教堂,慶祝 淡水教會成立60週年;本次興建教堂由 馬偕牧師長子 偕叡廉博士(小馬偕)主持,重建基金主要來自 加拿大母教會補助,以及本地募款。

淡水長老教會禮拜堂(2).jpg

第三代 淡水禮拜堂於 昭和7年(1932年11月18日)開工,由 偕叡廉親自設計、監工,鍾天枝牧師協助,於翌年完成。這座略似 哥德式風格的 英式教堂,採RC柱、加強牆磚建造,外牆以紅磚呈現,設多面尖拱窗;角樓為三層鐘塔,有扶壁,柱頭飾以小帽尖。教堂入口處門額「禮拜堂」三字旁有「主後一八七二年三月九日設教」、「主後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十八日重建」兩行歷史見證的字,於 民國87年(1998年)公告為古蹟。

淡水長老教會禮拜堂(3).jpg

淡水的地形大致上有 五座小山岡,由海邊算起是 烏啾埔(淡水高爾夫球場)、砲台埔(紅毛城、真理大學)、崎仔頂(重建街、清水街)、大田寮(淡江大學)、鼻頭崙(聖本篤修道院、第一公墓)等五座崙仔,有 五虎崗得別稱。淡水街區連接 砲台埔的街道是馬偕街,舊名「龍目井」,淡水禮拜堂就位於這條狹窄的 清代街道上,其旁就有一 龍目井。馬偕牧師等傳教士、醫師初至 淡水(滬尾)時就居住在此,光復後為紀念 馬偕牧師而更名。

淡水長老教會禮拜堂(1).jpg
馬偕街

馬偕街的寬度是 清代市集通道的標準,狹窄、彎曲,頂多就是一部車的寬度;由馬偕街觀看教堂正面,距離過窄,僅能仰頭觀賞。民國94年(2005年)古蹟修復整建教堂時,拆除馬偕街11號、中正路276號等等空屋,形成一狹長廣場,讓 淡水禮拜堂全貌得以呈現。教堂旁邊的白色建築即 偕醫館前,其前方街幅很窄,想像未闢建廣場前,教堂與馬路僅隔小小庭園,難窺其全貌。

淡水 偕醫館.jpg
滬尾偕醫館:新北市淡水區馬偕街6號

馬偕牧師在 同治11年(1872年)開設「滬尾醫館」,是台灣首座現代醫館,數年後於 光緒5年(1879年)一位來自 加拿大的 馬偕夫人,為了紀念亡夫 馬偕船長,而捐款重建「滬尾醫館」。這棟有 閩南式硬山頂的洋房,由 馬偕牧師設計,是 台灣現代醫學發祥地;光緒10年(1884年) 中法戰爭,偕醫館因救治許多傷兵,獲頒軍功。隨著現代醫學重要性日增,大正1年(1912年) 偕醫館在 台北新建院舍,位置即今日中山北路上的「馬偕紀念醫院」。

其他教堂請連結:教堂地圖

參考資料:文化部 淡水禮拜堂

                 臺灣宗教文化資產 淡水禮拜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su的部落格 的頭像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