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佛教的信仰分為傳統民間信仰與所謂的正信佛教信仰兩大系統,前者多屬 巖廟、龍山寺系統或齋教轉入的系統;後者則是 日治時期 日本佛教來台佈教的寺院,光復後多由 大陸僧人接收並傳承的禪寺。前者傳承 閩南佛教,部分佛、道混合祭祀;後者多為 漢傳佛教,設有 住持等職位。對民眾而言,兩者並無明顯界線,差別在前者無信眾祖先牌位,常成為地方信仰中心;後者有擺放神祖牌,舉辦法會時信眾才湧入,平時少見人潮。
泉州 晉江 安海 龍山寺傳承的佛寺,如 艋舺龍山寺、竹林山觀音寺、鳳山龍山寺、...等等,這是 民間佛教的一個系統,與各地的 巖廟一樣,寺院中未立信眾祖先牌位,多成為地方信仰中心,依傳承多數可在 福建 閩南找到祖廟。另有一種佛寺,祂是因先民隨身配戴護身符或拾獲神像後祭祀發展出來的廟宇,台中 北屯 三分埔的 松竹寺就是屬於這樣發展出來的寺廟,這類寺廟多是獨立發展的信仰中心,在 中國大陸沒有祖廟。
松竹寺因為大水漂來 觀音神像而發展成一間佛寺,台灣許多地方都有因大水漂來神像拾起祭祀的傳說,住家附近的 雙境廟,就因漂來一尊 天蓬元帥,原本的廟宇 水尾宮因而成 雙境廟。漂來的神像是 觀音,或是漂流木刻成 觀音,則稱「水流觀音」,或許很多鄉鎮都有 水流觀音,其中發展成知名大廟的除 松竹寺外,另有 潭子的 潭水亭和 台南市 中西區的 清水寺。三座廟宇歷史皆很悠久,松竹寺建於 道光13年(1833年),潭水亭在 嘉慶6年(1801年);清水寺則原是 康熙年間創建的 清水祖師廟,乾隆35年(1770年)大水後加祀 水流觀音。
相傳 道光10年(1830年)夏季,牧童在 三分埔今寺址後的竹林撿到一尊大水漂來之 木像,拾起祭祀,地方人士於 道光13年(1833年)建廟,逐漸成為 三分埔的地方大廟,稱 觀音亭。因各種靈驗聲名大噪,松竹寺的“松竹”取代了 三分埔成為此處地名,橫跨 北屯的主要道路也稱 松竹路。相傳 水流觀音會化生成婦人幫人接生,因此祭祀時可見到以 雞酒及油飯為供品;此習俗異於其他地方,以素食祭拜 觀音佛祖傳統。
松竹寺立廟時間久遠,必然經過多次重建或整修,民國68年(1979年)因香客眾多、公益事業需求及參考松竹路拓寬計畫而重建,今日所見大致上是此次重建的廟貌。松竹寺 三川殿精雕細琢,從泥塑的龍、虎堵就是佳作,三川殿其他雕塑有 四聘「渭水聘賢」等石雕。較特殊之處是祂有許多以 觀音為主題雕塑,石雕透窗上看似「瀝水觀音」像[圖1]與「龍頭觀音」像[圖4];許多廟宇“祈求吉慶”堵的位置,則是「葉衣觀音」像[圖2]和「魚籃觀音」像[圖3]。
因為耳聞 松竹寺 觀音菩薩有以雞酒、油飯祭祀傳統,認為廟裡應該與其他 民間佛教廟宇一樣,也供俸其他 佛、道神祗 。入內後發現這是一座很傳統的 民間佛寺,大殿中央供俸 大悲觀世音菩薩[圖5],兩側是 大智文殊普薩[圖6]和 大行普賢菩薩[圖7],偏殿則供俸 大願地藏王菩薩[圖8]。這是 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普陀、五台、峨嵋、九華分別以 四大菩薩的道場而聞名。
松竹寺的門神,中央是 韋馱、伽藍,兩邊為 四大天王,與許多 民間佛教寺廟一樣;但其 四大天王排列並非常見的風、調、雨、順方式,而以 增長、多聞、持國、廣目排列,不同一般。松竹寺整個規模並不大,但感覺很好,進入廟內有一種熟悉感,就是年幼時期的 艋舺 龍山寺、竹林山 觀音寺(未改建前)的熟悉感,就是喜歡這種熟悉的感覺。
相關文章請參考:城鄉雜記---238.北屯 三分埔 福德廟雙榕樹 與 松竹寺老樹
其他寺廟請連結:寺廟地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