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8年2月7日(大年初一)
內湖大埤是「七星農田水利會」在 內湖現存的兩大埤塘之一,另一座為 大湖(十四份埤),兩座埤塘的面積差不多大,都已無灌溉需求,管理權責改由 台北市政府負責。內湖大埤整個範圍已闢為「碧湖公園」,大埤也改稱為「碧湖」,除了湖泊北側外,周邊蓋滿公寓大廈;開發度高“使用率”自然高,每次到此感覺像是都市公園般,只是多了個大“池塘”。
台北的新春陰雨綿綿,上午家裡作 母親的法事[註1],下午載著家人到外頭逛;說實在的,這種雨沒人想下車,頂多是伸長脖子望車窗外遼闊的水域罷了。拿去年底無聊拍的 內湖大埤照片介紹一下;內湖大埤是灌溉用埤塘,水面略高於周圍的馬路。上圖是 內湖大埤現存的水閘門,前方是溢流設施,溢出的水流入深數公尺的水泥溝渠內;整個結構感覺有些恐怖,掉下去可能要請消防隊來救人。照片左邊遠方的樓房及旁邊的建築是「國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即以前的「復興劇校」。
[圖1]、[圖2]分別是在 內湖大埤西側土堤上拍「碧湖」景觀,稱不上「湖光山色」但還是能讓人舒緩身心的。湖岸上拍遠景很難避開周圍的建築物,[圖2]大概是唯一感受“昔日”內湖大埤樣貌的角度吧。[圖3]湖畔常見的 小白鷺,在 大埤北面的小山丘樹林內有許多 白鷺鷥築巢,湖畔上自然有許多 白鷺鷥。
[圖4]為日治時期 臺灣堡圖的 內湖大埤,我塗上深藍色的部分是今日的水域面積。右邊一條彎曲的“溪流”是 內湖大埤的水源,稱「新坡尾圳」;集水區為 大崙尾山、尖頂(忠勇山)南面坡及 小金面山(桂竹窩尖)北面;水圳轉彎處的「梘頭」即昔日內湖地區的行政中心,該處有間「梘頭土地公廟」為此地的信仰中心。圖中可看出 內湖大埤昔日有兩個“出口”,左側“出口”為灌溉「山腳」地區[註2]的出水口,如今已廢除;在 麗山街的巷弄內仍可見到昔日水圳,雖已成為住宅區排水溝,但 麗山街 62巷內有一小段水質優於一般水溝,有水圳的感覺。圖下方的“出口”即今日的水閘門,渠道全數地下化,已找不到水圳。堡圖右下有「番仔陂」字樣,即與「士林.番井」一文[附註]中提到的「番仔井圳」有關;內湖大埤、新坡尾圳及 番仔圳共組的水利系統,灌溉著「內湖庄」一百多甲農田,算是 內湖地區的大型水利組合。
碧湖公園內湖濱北側的小丘陵建有完善的登山步道,步道串連著4~5個小山頭;其中有兩座較明顯,分別是圖中「長方形涼亭」的 42m峰與下方兩個步道分叉點間的 26m峰。這個小支稜是由小金面山(桂竹窩尖)雙峰東南方 300公尺左右的 131m峰分出的。理論上可由圖右「大門」處沿著支稜登上 小金面山土地調查局圖根點峰,但在 42m峰以後稜線被 環山路切斷;10幾年前與朋友試過一次,無法下環山路。這次發現 環山路上有新建上登步道,改日來走走。圖中箭頭 1、2 即是上面[圖1]、[圖2]的拍攝處及角度。
另外就是每次提到『湖』就想到學生時代有幸聽聞一位台籍地理老前輩的事,他說 台灣地名中的『湖』通『壺』是指“凹”的意思而非指“水”;但在大陸來台學者主導下『湖』硬是被冠上與“水”有關,希望我們這群國中生若有人走“地理學者”這條路能“導正”觀念。他舉了「內湖」的例子,所有文獻硬是將「內湖」這個地名與「內湖大埤」扯上關係;老前輩說這個「大埤」充其量也只是個大池塘,是扯不上“湖”的。記得他還說早期 台灣的地名“水”是用『潭』或『埤』表示,地名的『湖』與“水”有關是 日本人來了以後的事。
民國七十幾年時幾位“環保人士”與 民生報、陽明山國家公園一連串舉辦到內湖、竹子湖找“湖”的活動,每次都能找到“湖”或“湖”的遺跡,甚至連 山豬湖都能找到一灘死水證明為什麼叫 山豬湖。我當時不斷的投書 民生報、陽明山國家公園等單位,文筆差、學歷低、沒身份 完全未得到回應;這些單位隔年還是繼續辦這個活動,真是氣炸人。還好近年來『湖』指『凹地』、『相對低處』的論點已抬頭,但“找湖”的活動還是時有所聞;這些人幹嘛不去 苗栗縣 西湖鄉、大湖鄉、彰化縣 溪湖鎮、雲林縣 口湖鄉、四湖鄉...去找?
[註1]請參考 恩情
[註2]山腳:內湖的小地名,在今 麗山高中以南到 麗山國中、麗山國小、內湖高工間的範圍,昔日稱 山腳,無明確界線。
其他水域紀錄請連結:河川-水系目錄
參考資料:中研院 台灣堡圖 新舊地圖比對
臺灣堡圖---遠流出版公司翻製
台北市內湖區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