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因 水流觀音而發展成知名大廟的有 台中 北屯的 松竹寺,台中 潭子的 潭水亭和 台南市 中西區的 清水寺。部落格「城鄉雜記」單元數年前寫了 潭水亭和其附近的 潭陽大樟樹;最近又介紹 北屯 松竹寺;三座知名 水流觀音廟我都曾拜訪過,這一篇就補上 台南市區的 清水寺,將三座知名的 水流觀音一併介紹。
清水寺創建於 康熙年間,曾列為 府城“七寺八廟”之一。所謂的“七寺八廟”的創立說法分歧,有一說法是 乾隆40~43年(1775~1778年) 台灣府 知府 蔣元樞廣修寺廟時所設立的,不論何種說法,能名列“七寺八廟”的寺或廟,歷史都相當久遠。“七寺八廟”是哪15座寺廟,說法各異,網路說法 清水寺在“七寺”中被取代,手中較舊的資料是有的;“八廟”的排序更是紊亂,網路說法將 孔廟列入,昔日 孔廟位階較高,照理說不會入列一般廟宇排行。
清水寺原祭祀 清水祖師,清水祖師是 北宋時期 泉州 安溪的得道高僧,在 福建是屬於 佛教的祖師,傳來 台灣變成 民間信仰神祇,大多成為 道教團體,台南的 清水寺,雖由管理人任職,仍屬於 佛教團體。清代 清水寺屬於「六合境」聯境組織一員,六合境參照上面地圖,主廟為 開山王廟(延平郡王祠),包括 大埔福德祠、仁厚境(福德祠)、(油行尾)福德爺、馬公廟、永華宮和 清水寺。六合境與相鄰的 八協境(大人廟、東嶽殿等等)是分別協防 小南門與 小東門、大東門的團練組織。
傳言 乾隆35年(1770年)大水,寺前 枋溪氾濫,漂來枯木,拾起後雕成 觀音聖像,供奉於寺中,清水寺遂以「水流觀音」盛名遠播,成為知名廟宇。依照寺中的沿革,清水寺於 乾隆44(1779年)、56年(1791年)曾大幅度重修。期間多次修繕,大正4年(1915年)、民國35年(1946年)皆有大幅度重修,民國57年(1968年)重建成今貌,99年(2010年)再次重修。重建後的 清水寺未列入古蹟行列,但寺中古佛像、古匾額頗值得品味。
去年3月份搭高鐵遊一趟 台南府城,騎著T-Bike悠遊古城,遇大雨僅走了一半行程。後續再到 台南一趟,騎著T-Bike一口氣拜訪30幾座廟宇,清水寺是其中的一座。因為安排的行程過於密集,每座廟宇頂多停留10分鐘左右,只能說是蜻蜓點水般地拜訪。安排到 清水寺,水流觀音是誘因,另外是下圖這組 四大鬼王門神也是因素;這是由 府城彩繪大師 潘麗水原創的 四大鬼王門神,幾乎成為其他廟宇的 四大鬼王門神圖稿之一。
清水寺因原為祭祀 清水祖師寺廟,潘麗水大師於“次間”四扇門板繪上 清水祖師 部下 四大鬼王。四大鬼王分別為 張、黃、蘇、李四位鬼王,門神的排序,由右邊(面對)算起;其他祭祀幽冥神祇的廟宇,也會出現 四大鬼王門神,此時就不一定是 張、黃、蘇、李四位了;總之,四大鬼王是象徵性的稱謂,與 四大元帥一樣,並非固定角色。
其他寺廟請連結:寺廟地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