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毽子櫟 基隆 七堵 七分寮.jpg
基隆 七堵 七分寮

Quercus sessilifolia Bl.  毽子櫟  [殼斗科]

Cyclobalanopsis sessilifolia (Bl.) Schott.  毽子椆

Cyclobalanopsis paucidentata (Fr. ex Nakai) Kudo & Masam.

Cyclobalanopsis acuta (Thunb.) Oerst. var. paucidentata (Fr. ex Nakai) Liao

別稱:毽子椆、毽子櫧、雲山椆、云山青冈

毽子櫟 陽明山國家公園 二子坪步道.jpg
陽明山國家公園 二子坪步道

特徵:常綠喬木,樹高可達25m;新枝被毛,後脫落;樹皮灰白色,具皮孔。葉叢生於小枝頂端,革質,長橢圓狀倒卵形至長橢圓形;先端銳尖,基部鈍,近全緣;葉長4~14cm,寬1.5~4cm,葉柄長0.5~0.6cm。

雌雄同株異花,雄花序葇荑狀,長5cm;雌花序長1cm。殼斗杯狀,直徑1~1.5cm,高0.5~1cm;被絨毛,具 9~10環鱗片。堅果橢圓形,長1.7~2.4cm。

毽子櫟 新北 石碇 小格頭.jpg
新北 石碇 小格頭

分布:中國、日本、台灣。台灣主要分布於北部、中部地區,北部大屯火山群海拔約500公尺零星分布,雪山山脈北段斜坡 石碇、三峽山區約600公尺即有族群,多出現於稜線,常成林。中部則主要分布於海拔700~2,600公尺山區。

本種植株大多呈高瘦狀,樹型與觀念中 殼斗科(FAGACEAE)呈「傘型」不同。北部低海拔山區的族群多屬小喬木,可能大多長在岩石峰稜線兩側,環境較惡劣所至吧,中部中海拔山區則以中喬木為主。花期多在3~4月,果熟期在10~12月。

毽子櫟 陽明山國家公園 菜公坑山.jpg
陽明山國家公園 二子坪步道

1993年學者 Kubitzki將原本,殼斗鱗片連生成同心環的 椆屬(CYCLOBALANOPSIS),與殼斗之鱗片覆瓦狀排列的 櫟屬(QUERCUS)合併,目前大多數書籍皆採用此種分類,但保留 椆屬(CYCLOBALANOPSIS)的說法仍常見,中國植物誌即保留 椆屬(CYCLOBALANOPSIS),稱它為 青冈属(CYCLOBALANOPSIS)。我寫這個不是贊同 中國植物誌作法,而是有幾位做分類的朋友私底下也有意見,不是很認同將殼斗環狀及殼斗覆瓦狀合併。

5毽子櫟 基隆 七堵 七分寮.jpg
基隆 七堵 七分寮

台灣鱗片癒合成環狀的 椆屬(CYCLOBALANOPSIS),殼斗有厚度,被毛,包覆堅果達1/2的種類頗多,個人目前對這一群光看果實沒辦法區分誰是誰,毽子櫟(Quercus sessilifolia)便是其中之一。毽子櫟(Quercus sessilifolia)樹木外觀大多高瘦,葉子長橢圓形、革質,葉邊緣常反捲,通常全緣,可依此特徵認識它。

台北盆地周圍山區不難見到 毽子櫟(Quercus sessilifolia),大屯火山群陡峭岩石峰稜線可以找到它,不過要選海拔450公尺以上的岩石峰,,通常零星出現。盆地南緣山區海拔650公尺以上岩石峰的稜線則可見到成林的現象。本種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中海拔地區,但個人目前還未見過中海拔的 毽子櫟(Quercus sessilifolia),這一篇照片刻意放少些,待拍到中海拔族群影像再增補照片。

在中海拔地區,本種易與 森氏櫟(Quercus morii)混淆,兩者可依葉子的鋸齒加以區分,前者通常全緣,僅少數細鋸齒,且葉柄短,多在1cm以下;後者葉子中間起至先端葉緣有鋸齒,葉柄通常在1cm以上,且植株長很高大,可加以區別。這部分要等我找到中海拔的 毽子櫟(Quercus sessilifolia)植株後再說,目前未實際觀察,只能依據書籍的描述寫了。

殼斗科相關種類請點選:殼斗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貳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五卷 鐘詩文

                 中国植物志

                 臺灣的殼斗科植物 櫟足之地 楊智凱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su的部落格 的頭像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