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rcus variabilis Bl. 栓皮櫟 [殼斗科]
別稱:校力、綿櫟、軟木櫟
特徵:落葉喬木,高度可達15m;樹皮黑褐色,具深縱裂溝紋,木栓層發達;小枝灰褐色,無毛。葉革質,卵狀披針形至長橢圓狀卵形,長8~15cm;先端漸尖,基部圓或鈍,具芒尖之鈍鋸齒緣,側脈9~18對;葉下表面灰白色,被星狀短毛;葉柄長1~3cm。
雌雄同株,異花,雄花序生於當年生枝條先端,葇荑花序,長可達10cm;雌花生於新枝條葉腋,具短梗,單生或叢生。殼斗碗形,鱗片線狀披針形或針形,伸長或反捲,覆瓦狀排列;新鮮時黃綠色,成熟時呈褐色,包覆堅果達2/3。堅果橢圓形至近球形,徑1.3~2cm。
分布:中國、韓國、日本、台灣。台灣主要分布於海拔600~2,200公尺山區,喜陽光充足環境,稜線或山區溪流兩側常出現,容易形成 栓皮櫟林。另外在 新竹、苗栗臨海低山區亦分布低海拔族群,新竹 牛牯嶺亦形成 栓皮櫟純林,間雜稀有同屬(QUERGUS)的 槲櫟(Quercus aliena)。
花期一般在四月,果熟期在10~11月。本種在 台灣的分布主要在中海拔山區,北橫、中橫沿線數量豐富,常聚集成純林;開花後授粉之果實常先休眠,翌年才成熟。較特殊的為 新竹、苗栗海拔100多公尺有低海拔族群存在,果實都是當年成熟。
相較於 石櫟屬(LITHOCARPUS)果粒大、飽滿,受人喜愛,麻櫟屬(QUERCUS)則是以殼斗變化多端取勝,一樣是果實收藏者喜愛的目標。其中 捲斗櫟(Q. pachyloma)、槲櫟(Q. aliena)以及 槲樹(Q. dentata)、栓皮櫟(Q. variabilis)都是熱門收集種類。前二者殼斗厚實,造型可愛;後二者捲毛般的鱗片,樣貌奇趣。個人感覺 栓皮櫟(Q. variabilis)豐年、欠年似乎很明顯,幾次遇到滿樹結實纍纍,隔年或再次一年前往結果率都不高;這是我個人的感覺,是不是真如此,沒選定標的物觀察,僅憑印象,不敢說個準兒。
栓皮櫟(Quercus variabilis)耐寒冷、耐乾旱且耐貧脊,是強健的樹種,發達的栓皮層讓它能抵抗森林火災,中海拔火燒跡地或崩塌地,常與 台灣二葉松(Pinus taiwansis)成為先驅樹種。本種發達的拴皮層是軟木塞的材料,中國的軟木塞生產來源即是 栓皮櫟(Quercus variabilis),有“中國軟木橡樹(Chinese cork oak)”及“東方橡樹(Oriental oak)”之稱。世界最著名的軟木塞是產於 地中海沿岸產的 西班牙栓皮櫟(Quercus suber),是常綠中、小喬木,台灣自 日治時期即引進栽培,但數量很少。
栓皮櫟(Q. variabilis)殼斗鱗片覆瓦狀排列,不成環狀,椆屬(CYCLOBALANOPSIS)未合併於 櫟屬(QUERCUS)之下前,就是 櫟屬(QUERCUS)成員。本種因為鱗片形狀特殊,一般很少去觀察它的殼斗鱗片是覆瓦狀還是呈環狀。鱗片線形或針形,伸長及反捲,外貌特殊,相似的另有 麻櫟(Q. acutissima)和 槲樹(Q. dentata);麻櫟與 栓皮櫟非常像,由綠色的葉被與樹幹栓皮層較不發達加以區分;槲樹(Q. dentata)則差異較大,殼斗鱗片質薄、反捲、紅褐色,堅果卵狀,明顯較小。
殼斗科相關種類請點選:殼斗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貳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五卷 鐘詩文
中国植物志
臺灣的殼斗科植物 櫟足之地 楊智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