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hocarpus konishii (Hayata) Hayata 油葉石櫟 [殼斗科]
Pasania konishii (Hayata) Schottky
Quercus konishii Hayata
Synaedrys konishii (Hayata) Koidz.
別稱:小西氏石櫟、油葉柯、油葉杜仔、細葉杜仔、堅仔
特徵:灌木至小喬木,高度通常在5m以下,易萌蘗枝,呈灌叢狀;樹幹呈灰褐色,具細縱裂紋;小枝纖細,具灰白色氣孔。葉近革質,長橢圓形至倒卵形,長4~9cm;前半部鋸齒緣,先端漸尖至尾狀,基部楔形至鈍;葉脈清晰,側脈7~10對,於上表面略凹;葉兩面油亮,葉柄長0.9~1.1cm。
直立穗狀花序,雄花單獨形成花序,或與雌花組成混合花序;雌花不單獨形成花序,而是位於混合花序基部。殼斗淺碟形,包被堅果不及1/2;鱗片三角形,有絨毛,覆瓦狀排列。堅果扁球形到近球形,頂端鈍圓或稍平坦;徑2.1~3.0cm,高3.0~4.2cm。
分布:特有種,模式標本採自 台中,採集者即 小西成章[註]。根據 中国植物志描述,本種亦分布於 海南島東部,生長於離海岸不遠的森林內。因為不知詳細,目前看得到的資料都歸類 台灣特有種,這裡暫以特有種記錄它。
本種多分布於中部、南部之低海拔山區,以海拔500~700公尺闊葉林為主;中海拔亦有紀錄,可達1,600公尺以上。花期4~8月,當年生初果休眠,翌年始發育,熟果期在秋季。
小西氏石櫟(Pasania konishii)易萌蘗枝,呈灌叢狀,植株外觀與 三斗石櫟(P. hancei)、短尾葉石櫟(P. harlandii)的中、大喬木差異極大,森林中不易以植株外觀找到它。個人是以葉子油亮,倒卵狀,前半部鋸齒緣,先端尾狀,葉脈明顯來辨識,在 日月潭、眉原(惠蓀林場)的山區道路上都有發現。本種因堅果極為可愛,植株高度又不高,果實採集壓力大,生長於森林遊樂區內,或熱門登山路徑旁的植株,不易見到熟果。
在 三斗石櫟(Lithocarpus hancei)內文中:『石櫟屬(LITHOCARPUS)因為果實較大、果粒飽滿,外型可人而受到喜愛,成為果實收集愛好者的目標。』,其中就以 小西氏石櫟(L. konishii )和 後大埔石櫟(L. cornea)的果實最受喜愛,各地花市、市集偶有販售。兩種果實尺寸較大,小西氏石櫟淺碟形殼斗加上扁球形堅果,後大埔石櫟則是倒圓錐狀殼斗包被堅果,堅果先端圓鈍或截形;兩種因堅果多有變化,有時果實外觀很像,可以堅果外觀是否被毛區別,前者無,後者被毛。
[註]小西成章(1863~1909年),日本 石川縣人,植物學家,約於1900年來台,任職於 台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課,調查 大嵙崁地區的 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資源。小西氏的資料不多,最經典的事蹟是,明治34年(1904年)於 南投廳 林圯埔海拔2,000多公尺山區採集的毬果標本,寄給他的學生 早田文藏,兩年後發表為 台灣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確立新屬 台灣杉屬(TAIWANIA),廣受 西方植物學者重視,也是 早田文藏研究 台灣植物的最大成就之一。
另外 巒大杉(Cunninghamia konishii)、台灣水青岡(Fagus hayatae)、小西氏石櫟(Pasania konishii)、小西氏灰木(Symplocos konishii)、海南厚殼桂(Cryptocarya concinna)...等等也都是 小西成章所採集的種類。另外有 小西氏楠(Machilus konishii)、台灣舖地蜈蚣(Cotoneaster konishii)、幹花榕(Ficus variegata var. garciae)、...以其姓氏命為種小名。
殼斗科相關種類請點選:殼斗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貳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五卷 鐘詩文
中国植物志
臺灣的殼斗科植物 櫟足之地 楊智凱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