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hocarpus hancei (Benth.) Rehd. 三斗石櫟
Lithocarpus hancei (Benth.) var. ternaticupula f. naticupula (Hayata) Liao
Pasania hancei (Benth.) Schottky var. ternaticupula (Hayata) Liao 三斗柯
Quercus ternaticupula Hayata
Pasania ternaticupula (Hayata) Schott.
Pasania ternaticupula (Hayata) Schott. f. mastudae (Hayata) Liao
別稱: 三斗柯、屏東三斗柯、硬斗石櫟、里港三斗石櫟、硬壳柯、紅肉杜、赤皮杜仔
特徵:常綠喬木,高度可達15m,徑40~70cm;樹幹淡黃色至青灰色,具細縱裂紋。葉薄革質,長橢圓形、橢圓形或卵形;先端短尾狀、銳尖或漸尖,鈍或圓頭,基部鈍、 銳尖或向葉柄漸窄;全緣,葉柄長1~1.5cm或更長。葉兩面皆為綠色,上表面具光澤,顏色看起來略深;葉兩面中脈隆起。
花,穗狀花序或圓錐花序,叢生,花序長通常5~8cm;雄花多位於上段,3~4枚叢生;雌花生於基部,2至數個總苞叢生,內僅1朵雌花。殼斗蝶狀,徑約1.2cm;鱗片闊三角形,排成6~8環,被短柔毛;包覆堅果約1/3,通常3~5枚密生,常僅1枚發育。堅果一枚,橢圓球形,長1.2~1.5cm,徑1.2~1.3cm;先端具小凸尖。
分布:中國 秦嶺以南及 台灣、香港、海南島。台灣分布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海拔300~2,600公尺山區。花期主要在5~7月,果期主要在10~12月;當年受粉果實通常休眠,翌年才開始成長。
三斗石櫟(Lithocarpus hancei)在 台灣分布廣,分化程度高、歧異大,曾經被分為三個類群。山區偶見葉子細窄者,被稱為 細葉三斗石櫟(L. hancei var. ternaticupula f. subreticulata);果實呈橢圓形者,即是 三斗石櫟(L. hancei var. ternaticupula f. naticupula);果實呈扁球形或圓錐球形者,被列為變種 阿里山三斗石櫟(L. hancei var. arisanensis)。
以往 台灣的 殼斗科(FAGACEAE)分為六屬,計 栲屬(CASTANOPSIS)、椆屬(CYCLOBALANOPSIS)、水青岡屬(FAGUS)、石櫟屬(LITHOCARPUS)、柯屬(PASANIA)、櫟屬(QUERCUS),1993年學者 Kubitzki將 椆屬(CYCLOBALANOPSIS)併入 櫟屬(QUERCUS),柯屬(PASANIA)併入 石櫟屬(LITHOCARPUS),如此作法雖有其他的聲音,但已廣為接受。台灣 殼斗科(FAGACEAE)的大屬 柯屬(PASANIA)被併入 石櫟屬(LITHOCARPUS),昔日慣稱的 三斗柯(Pasania hancei)成了 三斗石櫟(Lithocarpus hancei)。
石櫟屬(LITHOCARPUS)因為果實較大、果粒飽滿,外型可人而受到喜愛,成為果實收集愛好者的目標。昔日屬於 柯(PASANIA)的種類中,阿里山三斗石櫟(P. hancei var. arisanensis)、三斗石櫟(P. hancei var. ternaticupula)、大葉石櫟(P. kawakamii)和 短尾葉石櫟(P. harlandii)等,果實外觀相似,若僅看書籍介紹或網路照片,不易區分誰是誰。看實體,後二者果梗粗壯,果徑通常較大,很容易與 三斗石櫟區別,觀察實體不會混淆。
就個人的觀察,三斗石櫟(P. hancei)與許多的 殼斗科(FAGACEAE)種類一樣,結實率有豐年與欠年的差異,有些是整個地區相同,有些是同區域個別植株差異。遇到豐年地區或植株,滿樹結石纍纍,可以慢慢挑選好的鏡頭拍攝;遇到欠年期,可能整個林子找不到幾顆果實,想拍果實照片,對不起,請隔年再來。有時候豐年與欠年不是隔年交替,而是三、五年一輪,這時想拍張美美的果實照片就很麻煩了。等於說追逐 殼斗科(FAGACEAE)運氣很重要,見到豐收植株請把握機會,錯過可能得等上很久,尤其是那些產地侷限的種類。
殼斗科相關種類請點選:殼斗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貳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五卷 鐘詩文
中国植物志
臺灣的殼斗科植物 櫟足之地 楊智凱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