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prenanthes sororia (Miq.) C. Shih 山苦蕒 [菊科]
Lactuca sororia Miq.
Ixeris microcephala Nakai
Mycelis sororia (Miq.) Nakai
別稱:假福王草、堆萵苣、紫苦菜(日本)
特徵:多年生高大草本,植株高60~180cm,莖具縱條紋,無毛;頂端圓錐狀分枝,分枝纖細。基生葉花期枯萎,下部葉大,含葉柄長12~23cm;三角形至戟形,琴狀羽裂,頂裂片菱形,先端漸尖,葉緣具疏齒狀,兩面無毛或微被毛;側裂片通常較小,長圓形,先端銳尖或漸尖,邊緣疏齒緣。中部葉較小,長圓形,羽狀中裂或淺裂,先端漸尖,基部窄縮成具翅枝葉柄狀。上部葉逐漸變小,披針形至線形,通常不裂,無柄。
頭花排列呈圓錐花序,下垂。總苞圓筒狀,常呈綠色,或綠色帶紫色;總苞長0.8~1.0cm,苞片多層,最外層苞片長圓形,長1~2mm,內層苞片披針形至線形,長可達1.1mm。具6~9枚舌狀小花,花冠粉紅色至紫色,長9~10mm;瘦果紡錘形,壓扁狀,長約4~5mm,黑色,具12條縱稜;冠毛白色,有時略帶褐色,長約7mm。
分布:越南、中國、朝鮮半島、日本以及 台灣。台灣分布於低至中海拔山區,多出現於林緣,偏好出現於較潮濕處。本種外觀與 台灣福王草(Notoseris formosana)相似,一般來說,本種分布海拔較低,小花6~9枚,顏色淺,呈粉紅色至紫色。花期不定,5月至翌年1月都能見到花,以春、秋兩季較常見到花。
山苦蕒(Paraprenanthes sororia)在北部 大屯火山群算是常見春季野菊,沿著車道旁山壁綿延,數量非常多;只是高大的植株,逃不過道路邊坡除草,整排遭斷頭。本種與 台灣福王草(Notoseris formosana)一樣,花序梗纖細,稍有微風就搖晃不停,不易拍攝;還好它數量多,有些就長在車道邊,光線夠,只要耐心等風停,就能拍到清晰照片。
假福王草(Paraprenanthes sororia)與 台灣福王草(Notoseris formosana)外觀相似,未開花時不易區別;前者莖生葉外型變化很大,尤其當植株成長到花莖剛伸展時,有些明顯與後者不同,有些則看了半天還是搞不懂。有花朵比較就容易多了,前者小花6~9枚,後者固定5枚,且前者顏色通常較淡。瘦果形狀、顏色也不同,前者紡錘形,黑色,而後者似紡錘形但先端平截,呈倒錐狀,褐色。
野外偶會見到小花看似5枚的 假福王草,通常顏色呈粉紅色或淡紫色,仔細看如梅花般張開的5瓣(小花)間,會藏著多出的歪斜瓣(小花),這在我初接觸它們時,困擾好久。另外個人曾在 竹東 五指山區拍到植株明顯被毛的個體,是否仍在 假福王草範圍內?因照片不夠清楚,好多年了,未曾再遇到類似植株。
一直習慣稱本種為 假福王草,結果是與 台灣福王草糾纏不清,改以 山苦蕒來稱呼它較佳嗎。野外有一種 翅果菊屬(PTEROCYPSELA)的高大野菊 台灣山苦蕒(Pterocypsela formosana),兩者外觀雖有差異,但個人看到“山苦蕒”三個字,直接想到的是 翅果菊(PTEROCYPSELA)這一種。翅果菊屬(PTEROCYPSELA)是1988年從 萵苣屬(LACTUCA)獨立出來的新屬,網路搜尋 假福王草或 山苦蕒時會出現另一個名稱「堆萵苣」,學名是 Lactuca sororia,這是它的同勿異名。
菊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菊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中国植物志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七卷 鐘詩文
后里國中 莊溪老師植物網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