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lia sonchifolia (L.) DC. var. javanica (Burm. f.) Mattfeld 紫背草 [菊科]
Emilia sonchifolia (L.) DC.
別稱:一點紅、葉下紅
特徵:一年生草本,莖高20~60cm,被疏毛;常自基部分枝。葉,下部葉琴狀羽裂,頂裂片最大,先端鈍或圓;中、上部葉較小,全緣或不規則齒裂葉基抱莖,先端急尖;葉背或植株背光部分呈紫紅~紫黑色。頭花通常2~5朵,排列成疏繖房花序,總苞單層,黃綠色,裂片先端尖;花冠紫紅色到粉紅色,全數筒(管)狀花,管部細長,約0.9cm。瘦果圓柱形,5棱,冠毛白色,柔細。
分布:廣泛分布於 亞洲、非洲、大洋洲 亞熱帶至熱帶地區。台灣分布於低海拔地區,包括市區街道、安全島、花圃、花盆。適應於各種環境下,從海邊高濃度鹽分的土壤到水泥地上堆積的乾燥土壤都能生存。
紫背草屬(EMILIA)植物台灣有兩種,一種為 紫背草,另一種為歸化種 纓絨花。對我而言 紫背草等同 黃鵪菜般的熟悉,為幼兒時期最早注意到的野花之一;她就出現在週遭環境裡,公園、安全島、花圃、花盆只要是向陽的角落,就可能見得到的小野花。都市中 黃鵪菜是菊科「舌狀小花」的代表,紫背草是「筒狀小花」的代表;外出時不妨稍注意自己的腳下,或許 紫背草就長在那裡。
紫背草顧名思義葉被是紫色的,不過在陽光下的植株呈粉綠色,頂多是葉緣稍微帶點“紫色”,不翻開葉背還不容易知道是紫色的。紫背草另一個名稱 一點紅 就非常具代表性,開花時可見綠色草地上稀稀疏疏的“一點紅”,充分將特徵表現在名字之上。
紫背草葉片搗汁可「消腫退癀」,算是常見的草藥。這幾年在野地裡 紫背草似乎遇到強勁的對手---同門姊妹 纓絨花,許多山區 纓絨花漸漸取代 紫背草。纓絨花植株稍大,頭花較大、顏色多變,比 紫背草醒目多了;當 纓絨花攻城掠地後,紫背草大概只能在一旁默默開著紫色小花吧,但別忘記 紫背草才是陪伴我們成長的路邊小野花。
內文所指 纓絨花(E. fosbergii)實際上為 紫背草屬(EMILIA)的 粉黃纓絨花(E. praetermissa),本種已於2009年6月發表為新歸化植物。詳細請點選 粉黃纓絨花可了解。
菊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菊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臺灣的常見野花(二) 渡假出版社有限公司 鄭元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