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tanopsis cuspidata (Thunb. ex Murray) Schottky var. carlesii (Hemsl.) Yamazaki f. carlesii (Nakai) Liao 長尾尖葉櫧 [殼斗科]
Castanopsis carlesii (Hemsl.) Hayata
Quercus cuspidata Thunb.
Castanopsis longicaudata (Hayata) Nakai
Castanopsis carlesii (Hemsl.) Hayata ex Li
Castanopsis cuspidata (Thunb.) Schottky var. longicaudata (Hayata) Ying
別稱:卡氏櫧、米櫧、鋸葉長尾栲、白校欑、長尾栲、長尾柯,以及 長尾苦櫧、長尾尖錐栗、小葉櫧、小紅栲、柯仔、......。
長尾尖葉櫧(Castanopsis carlesii)別稱非常多,常與 單刺苦櫧(Castanopsis sessilis)併稱為 卡氏櫧或 米櫧。
特徵:常綠喬木,樹高可達20m,樹幹灰褐色,徑可達70cm;2~3年生枝幹,具細小皮孔。葉卵狀長橢圓形,先端尾狀或短尾狀,基部稍歪基,葉緣無鋸齒或先端有鋸齒,有時全緣;葉長4.5~10cm,近革質,側脈6~9對,上表面深綠色,下表面灰褐色至紅褐色;葉柄長約1cm;幼葉下表面被毛。
雄花穗狀花序,雄蕊8~12枚,花藥細小;雌花,多為較短的穗狀花序,稀叢生於雄花穗基部,每一總苞具1~3朵花;花柱3枚,柱頭頂端呈點狀。殼斗無柄或具極短柄,外表具瘤狀短刺並被絨毛,徑約1~1.5cm,內具堅果1粒。堅果扁球狀至圓錐球形,全部為殼斗(總苞)包覆,成熟時開裂,與殼斗一起掉落。
分布:卡氏櫧(C. carlesii)在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中稱為 長尾尖葉櫧(C. carlesii),而 台灣植物誌中將本群降為 C. cuspidata的變種,原本的 單刺苦櫧(C. carlesii var. sessilis)與 長尾尖葉櫧(C. carlesii var. carlesii)降為兩個型。兩者在外觀上差異並不大,同樣地點個體也有些微差異,本文介紹後者。
若是將兩者區別,長尾尖葉櫧分布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族群數量龐大,是木材蓄積量最大的闊葉樹種。花期通常在3~4月,果期在10~12月。
台灣植物誌與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中 Castanopsis carlesii中文名稱使用 長尾尖葉櫧,農委會或林務局及所屬研究中心、森林遊樂區中文名稱都寫 鋸葉長尾栲,另外學術單位還有使用 米櫧、白校欑、長尾栲、...等等名稱;不只中文名稱變化莫測,即使學名都隨出版日期、告示牌豎立時間而更動,所以說 殼斗科(FAGACEAE)難不難?光上述要搞清楚都很難。很難嗎,就有人光看果實或砍下的段木就知道是哪一種,有這樣本事的人雖沒遇過卻常聽聞,應該是抓到訣竅吧。
森林中散佈的 殼斗科(FAGACEAE)樹木很多,但多半很高大,除了撿掉落的樹葉和果實外,難窺其貌。沿山腰開闢的車道有機會接觸到高大樹木上半部,有機會拍到長在樹上的果實,不過要從中找出哪些是 殼斗科(FAGACEAE)樹木似乎不容易,就算徒步也不見得能從那麼多樹當中一一挑出來,除非剛巧就在路邊,眼睛又剛好對上,否則近在咫尺也不知道。
想到一個方法,就是盛花期去找它,滿樹開著穗狀花序的 栲屬(CASTANOPSIS)和 石櫟屬(LITHOCARPUS)樹冠呈黃白色,很遠的距離便可輕易找出植株;柔荑花序的 櫟屬(QUERCUS),開花時沒有前者那麼明顯,稍仔細觀察還是不難找出來。找到植株記下位置,往後只要路過,就停車觀察,可記錄下它們四季的樣貌;看熟以後,便能挑出混在森林內的個體。這是好方法,只是除少數幾種,大多路途遙遠,心有餘力不足;如果花、果皆齊,又確定種類,就會貼出來,若照片錯置,還請告知。
殼斗科相關種類請點選:殼斗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貳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五卷 鐘詩文
臺灣的殼斗科植物 櫟足之地 楊智凱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