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珍珠蓮 基隆 大武崙.jpg
基隆 大武崙

Ficus sarmentosa B. Ham. ex J. E. Sm. var. nipponica (Fr. & Sav.) Corner  珍珠蓮  [桑科]

Ficus nipponica Franch. & Savat.

Ficus sarmentosa B. Ham. ex J. E. Sm. var. henryi (King ex D. Oliver) Corner

Ficus arisanensis Hayata

別稱:白背爬藤榕、阿里山珍珠蓮、崖石榴、拎壁藤、木蓮葛、爬崖藤、磨草、風不動、冰粉樹、...

珍珠蓮 新北 林口 太平嶺.jpg
新北 林口 太平嶺

特徵:攀緣藤本或藤狀灌木,小枝具托葉脫落環紋;雌雄異株。葉,革質,披針狀長橢圓形,先端漸尖,基部圓或鈍,長5cm以上;全緣,3出脈,側脈6~11對;上下表面顏色大致相近,或下表面較淡,新葉常呈紅褐色至褐黃色。隱花果卵形至卵狀橢圓形,徑約1~1.5cm,多少被毛,疏密情形不一;具短柄,熟時暗棕色。

珍珠蓮 新北 石碇 皇帝殿.jpg
新北 石碇 皇帝殿

分布:印度、阿薩姆、錫金、緬甸、西藏、中國、韓國、日本、琉球、台灣。台灣分布於低至中、高海拔山區,低海拔山區多出現於稜線,北部低山區稜線很常見;全島中、高海拔則闊葉林中可見,常出現於林緣。

台灣植物誌 珍珠蓮列出 Ficus sarmentosa var. nipponicaFicus sarmentosa var. arisanensis兩變種,前者隱花果被毛稀疏,後者明顯,因被認為被毛疏密具連續性,因此合併兩變種。

珍珠蓮 日月潭 貓囒山.jpg
日月潭 貓囒山

薁蕘(愛玉;Ficus pumila var. awkeotsang)的 愛玉子是廣受喜愛的夏日冰品,愛玉有個弟弟叫 薜荔(Ficus pumila var. pumila),一樣可以洗出 愛玉凍。兩者區分說法很多,大致上葉長、先端尖、果實較長者為 愛玉,葉先端鈍,果實短胖的是 薜荔;許多地方居民只要果徑大者都說是 愛玉,民間並未仔細分別兩者。它們另有個堂弟,就是 珍珠蓮(Ficus sarmentosa var. nipponica),一樣可洗出 愛玉凍,只是果徑太小,太費工,經濟價值太低。

走在 大台北岩石山峰稜線,如皇帝殿、孝子山、筆架山,很容易見到 珍珠蓮(Ficus sarmentosa var. nipponica)懸垂在兩旁樹木上,若巧在岩石上方,石上有時可見到果凍般凝塊,黃色至褐黃色的透明凝塊,這就是 珍珠蓮的 愛玉凍,通常連續大雨過後較易見到。其實 桑科(MORACEAE) 榕屬(FICUS)的 隱花果多能凝結出 愛玉凍,愛玉凍與 榕果小蜂蟲癭關係密切,有時候很懷疑 愛玉凍素食者是否可吃呢。

桑科相關種類請點選:桑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貳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中国植物志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四卷 鐘詩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su的部落格 的頭像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