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tanopsis cuspidata (Thunb. ex Murray) Schottky var. carlesii (Hemsl.) Yamazaki f. sessilis (Nakai) Liao 單刺苦櫧 [殼斗科]
Castanopsis carlesii (Hemsl.) Hayata
Synaedrys stipitata Koidz.
Castanopsis stipitata (Koidz.) Nakai
Castanopsis carlesii (Hemsl.) Hayata var. sessilis Nakai
別稱:卡氏櫧、長尾栲、長尾尖葉櫧、鋸葉長尾栲,以及 白校欑、單刺櫧、單刺栲、短柄卡氏櫧、柯仔、柯絲、鋸葉櫧、......
特徵:常綠喬木,樹高可達20m,樹幹灰褐色,2~3年生枝幹,具細小皮孔。葉卵狀長橢圓形,先端尾狀或短尾狀,基部稍歪基,通常近先端有齒狀鋸齒緣,有時全緣;葉長6~12cm,近革質,側脈較多對,上表面深綠色,下表面銀白色至灰褐色;葉柄短,不及1cm;幼葉下表面被毛。
雄花穗狀花序,雄蕊8~12枚,花藥細小;雌花,多為較短的穗狀花序,稀叢生於雄花穗基部,每一總苞具1~3朵花;花柱3枚,柱頭頂端呈點狀。殼斗無柄或具極短柄,外表具瘤狀短刺並被絨毛,徑約1~1.5cm,內具堅果1粒。堅果扁球形,全部為殼斗(總苞)包覆,僅上部些微露出;成熟時開裂,與殼斗一起掉落。
分布:卡氏櫧(Castanopsis carlesii)在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中稱為 長尾尖葉櫧(Castanopsis carlesii),而 台灣植物誌中將本群降為 Castanopsis cuspidata的變種,原本的 單刺苦櫧(Castanopsis carlesii var. sessilis)與 長尾尖葉櫧(Castanopsis carlesii var. carlesii)降為兩個型。兩者在外觀上差異並不大,同樣地點個體也有些微差異,本文先介紹前者。
若是將兩者區別,單刺苦櫧為 台灣特有樹木,分布於全島300~700公尺山區,以北、中部低山區較常見。花期通常在3~4月,果期在10~12月。
單刺苦櫧(Castanopsis cuspidata var. carlesii f. sessilis)是個人繼 青剛櫟(Quercus glauca)和 赤皮(Quercus gilva)以外,第三種認識的 殼斗科(FAGACEAE)樹木,是 陽明山國家公園出版品《丹山草欲燃》書中介紹的。該書以 單刺栲(Castanopsis sessilis)介紹這種特有種樹木,特有種的 殼斗科(FAGACEAE)樹木,燃起我對 單刺栲的興趣。也在 大屯火山群的森林中找到它,撿到 單刺栲(Castanopsis sessilis)那深褐色圓圓的堅果。
該書是 民國78年(1989年)出版,隨著看到的學名和中文名不斷增加,單刺栲、單刺苦櫧、鋸葉長尾栲、長尾尖葉櫧、卡氏櫧越來越多的名稱出現,讓原本認識的 單刺栲變得陌生,實在不知怎麼去分辨它們;只好認定 大屯火山群產的是 單刺栲(單刺苦櫧;Castanopsis sessilis),中海拔見到的是 鋸葉長尾栲(長尾尖葉櫧;Castanopsis carlesii)。之後加入 自然攝影中心,看了老師、前輩的貼文,才知道 單刺栲、單刺苦櫧、鋸葉長尾栲、長尾尖葉櫧它們全都叫做 卡氏櫧(長尾烤;Castanopsis carlesii),一下原本的混沌都解決了。
個人基於對 單刺苦櫧(Castanopsis sessilis)的感情,即使它成為 長尾尖葉櫧的變種(Castanopsis carlesii var. sessilis),或是降為僅僅 卡氏櫧下的一個型 Castanopsis cuspidata var. carlesii f. sessilis,甚至完全合併,不再做細分,我還是希望能單獨寫出它。不過坦白說,以葉子來區分,真的很難,大屯火山群的植株葉子不一定都較大,側脈也非11~14對,以9到11對居多。殼斗似乎有點不同,本區的植株殼斗上的瘤狀短刺僅僅些微突起,約1mm或多一點點吧,沒有 長尾尖葉櫧(Castanopsis cuspidata var. carlesii f. carlesii)的瘤狀短刺那麼明顯。
殼斗科相關種類請點選:殼斗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貳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五卷 鐘詩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