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 萬華區的 貴陽街,西園路以西到 淡水河這一段稱「台北第一街」;它是 艋舺最早匯集成街市的一小段路,艋舺既是 台北市區最早發源地,此地稱 台北第一街當之無愧。這區域包括 貴陽街二段後段及 華西街前段,舊時稱「蕃薯市」;曾經因商賈、苦力人潮來往頻繁,娼妓、酒樓隨之興盛,成為 台北的風化區豔名遠播。隨著 民國86年(1997年)廢公娼,此地結束了超過半世紀的風花雪月事蹟;廢娼,見仁見智,個人認為無需假道德的大帽子去禁止,禁得了嗎,不過是轉入地下罷了。
貴陽街不僅僅是「蕃薯市」聞名,艋舺三大廟 龍山寺、祖師公和 青山王,其中 青山王就在 貴陽街上。青山宮[圖1]完成於 咸豐9年(1856年),為三級古蹟;主祀 靈安尊王,在 艋舺 靈安尊王如同 城隍爺般掌理陰間司法。青山宮內祭祀的附屬神祇與 城隍廟也大同小異,都是職掌陰間的官吏。[圖2]、[ 圖3]為 枷將軍與 鎖將軍,專抓兇頑之輩;兩位將軍亦列名三十六將內,枷大將騎著老虎,一手持刀一手握枷,鎖大將騎著獅子,一手拿刀一手抓鎖。
走出 青山宮即見到 青山宮「台北第一街」[首圖]牌坊,牌坊靠近 西園路十字路口邊,對角有一間精緻的古建築---朝北醫院[圖4],日治時期市街改正 台灣成為 建築新秀設計舞台,“三角窗”更是能讓建築師發揮創作的空間。朝北醫院目前已成空屋,這裡昔日出過市議員,現今子弟依舊活躍在 台灣政經界與學術界。續走紅磚路面的 貴陽街,可發現仍然存在著不少漂亮的老建築[圖5],走在街上若肚子餓,這裡出名的「肉粥」可歇腳及補充體力。
貴陽街與 康定路交叉口,有座半圓形小公園,紅磚路面鋪設到此為止,由小公園可見到另一座三級古蹟---清水巖祖師廟的牌坊[上圖],清水祖師是早期 福建 安溪人的守護神之一。祖師廟規模頗大,不但是 艋舺三大廟,還與 龍山寺、保安宮並列為 台北(舊市區)三大廟;但今日的 祖師廟除非慶典,平時香客並不多。
清水祖師稱謂頗多,又稱麻章上人、蓬萊祖師、烏面祖師、落鼻祖師、清水真人和 昭應大師。誕生於 宋朝 福建 永春縣,俗姓 陳,名 應(或 昭、昭應),法號 普足。每次談到 清水祖師,都要提起一件有趣的事情。清水祖師是 宋代 禪宗的高僧,祖庭在 福建 安溪 蓬萊山麓 清水岩,是座佛寺,清水祖師供奉在佛寺的祖師堂內;分靈來台後,全台60多座清水祖師廟全是道教廟宇,其中部分還有乩童,成為民間俗教。近年多座 清水祖師廟回 福建祖庭朝山,清水岩僧眾接待道士、乩童,十足佛道本一家場面。
清水巖祖師廟[圖6]創建於 乾隆25年(1787年),於 嘉慶22年(1817年)重修;咸豐3年(1853年) 頂下郊械鬥,嚴守中立的 安溪人無端受累,祖師廟被焚,同治6年(1867年)重建。二戰時 祖師廟再度受創,受戰火波及殘破不堪,民國47年(1958年)再次重修,但被焚毀的後殿至今仍未修復。祖師廟內 清代留下的古物頗多,值得細細瀏覽,[圖7]廟內古樸的金爐,至今仍在使用。廟埕商店間有小徑可通 貴陽街,從 貴陽街的小巷弄見到 祖師廟後方的石材牆壁[圖9],我從學生時代就一直懷疑如此厚實的牆壁,是否與械鬥有關?但至今仍無答案。
離開 祖師廟續行 貴陽街,基督教 長老教會的 艋舺教會出現,赭紅色的教堂建築沒有特殊之處,但牆壁上一幅教堂舊照[圖8]可就非常壯觀,高聳的尖塔加上屋簷整排的小塔,如果至今尚存,必定是 萬華區重要的古蹟建築。早期台灣的教堂喜歡在屋簷上擺上小尖塔,如 淡水 牛津學院,據說是為了安撫居民;不過這間 艋舺教會的造型,在 清代當時想必相當震撼吧。
青山宮:台北市貴陽街二段218號
清水巖祖師廟:台北市康定路81號
艋舺教會:台北市貴陽街二段94號
其他城鄉請點選:城鄉地圖
其他古蹟請點選:古蹟地圖
參考資料:台北市文化局 古蹟建築
台北市 萬華區公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