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本島最北端的 富貴角名氣響亮,地名的由來是十七世紀的荷蘭地圖將這裡標記為『Hoek』,往後地名取其譯音而稱為 富基角,日治時期改名 富貴角沿用至今。岬角上有一座高知名度燈塔---富貴角燈塔,燈塔為八角型黑白相間造型建築,二次大戰期間因盟軍飛機轟炸而受損,戰後暫時以方形鐵架代替,民國51年(1962年)正式改建,維持原來八角黑白造型,但高度減半,也就是今日我們看到的樣子。富貴角山高度33m,在管制區內,原有一顆圖根點已遺失,目前燈塔上有顆補點,都一樣是遊客無法到達。
以上摘自北海岸 富貴角、麟山鼻 附帶介紹附近基石...內文,因為該篇主要介紹 三角點,所以利用 城鄉雜記單元,單獨介紹 富貴角燈塔。富貴角燈塔是 日治時期 日本在 台灣興建的第一座燈塔,興建時間是 1896年,於隔年 1897年2月24日完成,並正式啟燈運作,這座「北海明燈」已矗立在此超過百年了。
富貴角燈塔因為受到地形及氣候影響,秋冬時節受東北季風及地形影響常起霧,嚴重影響導航工作;為了因應這種特殊的氣候,燈塔特別加設了霧笛,只要在濃霧籠罩的天氣,就可以藉著笛音,警告船隻注意航海的安全。
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改建的燈塔,塔身只有14.3公尺,加上地形高度,燈高達31.4公尺。民國六十二年(1973年)和七十年(1981年),分別增設了 無線電標杆及電霧號。
富貴角燈塔 大門兩邊掛著「財政部 關稅總局所管轄 富貴角燈塔」木牌,並未對外開放,但能接近大門及走到燈塔近處下方我已滿足。曾經在 民國六十幾年(1970年代),從 富基漁港避過海防衛兵耳目,沿海岸 岩石、沙灘、密林走了一個多小時想到燈塔,望著逐漸上漲的海水,狼狽不堪的逃回漁港;這個莫名奇妙反方向出現的學生,還引起海防長官關切,衛兵被罵得狗血淋頭。
富貴角面海的圍牆面有個半圓型碉堡,這應該是 台灣本島最北端的防禦設施吧。漆成白色駁坎及圍牆,圍牆上端有飾邊,圍牆直角切邊,原本已夠美了;加上這個半圓型碉堡,整個感覺很精緻。富貴角燈塔步道兩旁,菊科植物豐富,花朵大而顯著的野菊花全年可見 雙花蟛蜞菊、天人菊,春、夏有 南國小薊,秋、冬有 台灣狗娃花;走在步道上不妨多多注意這些野菊花,賞海景、燈塔加上野菊花,非常值得。但記得夏季要防日曬,冬季小心東北季風。
部落格相關文章:北海岸 富貴角、麟山鼻 附帶介紹附近基石...
燈塔相關文章:燈塔地圖
參考資料: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
台灣燈塔圖鑑 沈文台 貓頭鷹出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