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tex negundo L. 黃荊 [馬鞭草科/唇形科]
別稱:埔姜(仔)、牡荊、七葉埔姜
特徵:落葉性灌木或小喬木,小枝方形,被灰色毛。葉,對生,掌狀複葉;小葉3~7枚,通常5枚,葉柄長2~4.5cm;小葉長卵形、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3~11cm,寬0.5~3cm;先端漸狹或長尾狀,基部楔形,銳尖或鈍,全緣或疏鋸齒緣;上表面綠色,疏被毛,下表面密被灰白色絨白,小葉柄長0.5~1.1cm。
花頂生,聚繖花序至圓錐狀花序,長12~20cm,密被灰色短柔毛。花萼鐘形,被灰白色絨毛;5齒裂,裂片三角形。花冠藍紫色,長0.5~0.6cm,微被毛;花二裂,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伸出於花冠筒外,長0.2cm。核果,倒錐狀球形,黃褐色,成熟時黑色,直徑約5mm。
新竹 湖口 縱貫公路(台1線)旁,大面積 黃荊純林,今已因整地消失。
分布:原生於 東亞的 中國、台灣、菲律賓、香港、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南亞的 喜馬拉雅、印度、錫蘭(斯里蘭卡),以及熱帶東非、馬達加斯加。台灣分布於全島低海拔地區,頗為常見,尤其 恆春半島數量極多,花期在晚春至早秋,以夏季較盛。
黃荊是 中國家喻戶曉的民俗植物。古代取 黃荊枝條作 刑杖、拐杖,婦女髮髻的「荊釵」;取根、葉泡茶飲用;果實為中藥材稱「牡荊子」;燃其枝葉可驅除蚊蟲。台灣民間習慣稱它為「埔姜仔」,一樣是用途廣泛;昔日著名的「楓港炭」木材便取自 黃荊,以耐燒著名。
個人對 黃荊(Vitex negundo)的興趣來自 黃星方肩吉丁蟲(Acmaeodera luzonica volkovitshi),想找這種體長約1cm上下的吉丁蟲,只要遇到它就仔細端詳。不曾在 大台北地區看到過,苗栗丘陵、大肚台地倒是常遇到這種吉丁蟲;個人的感覺 黃荊(Vitex negundo)的花序有長、短兩型,乾燥的西部低丘陵以花序密集植株為主,這種吉丁蟲就聚集在花上。
馬鞭草科(VERBENACEAE) 牡荊屬(VITERX)植物 台灣原生四種,其中 黃荊(V. negundo)和 蔓荊(V. rotundifolia)較為出名,種子都是著名中藥材。這屬植物通稱「埔姜」,黃荊(V. negundo)叫 埔姜,蔓荊(V. rotundifolia)稱 海埔姜,中部沿海有一種 (V. trifolia)也叫 海埔姜,這三種都是開一串漂亮的藍紫小花,戳揉其枝葉都有淡淡甜甜的清香。另外低海拔山區開同樣式小黃花者稱 山埔姜(V. quinata)。
掃瞄自《野菜博錄》
牡荊屬(VITERX)在近年科、屬大變動之下,劃歸到 唇形科(LABIATAE),以前在 塔內植物園網站,曾經提起 牡荊屬(VITERX)怎麼看都像 唇形科(LABIATAE),怎麼會被分到 馬鞭草科(VERBENACEAE),曾幾何時,我的疑問得到解答。儘管它的科別已變動,避免「植物世界」目錄混亂,依舊將之置於「馬鞭草科植物」之下。
馬鞭草科相關種類請點選:馬鞭草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臺灣的常見野花(二) 渡假出版社有限公司 鄭元春
台灣野花365天 秋冬篇 大樹文化 張碧員‧張蕙芬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