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蛉目 不均翅亞目 蜻蜓科
Orthetrum melania Selys 灰黑蜻蜓
別稱:黑異色灰蜻(香港)
特徵:中型蜻蜓;體長55~58mm,後翅長41~47mm。雄蟲緊密相連的複眼藍綠色。合胸部覆蓋藍灰色粉末;腹部亦覆蓋粉末呈藍灰色,地7~8節起為黑色;足部黑褐色,具藍灰色粉末。翅透明,翅痣黑色,翅基翅脈上有藍色粉末,翅端具明顯深褐色斑紋。
雌蟲複眼藍綠色,合胸黃色,具粗黑褐色斑。腹部黃色,末3節黑色,尾端白色;腹背中央有一細黑褐色線條,中胸兩側各具一較粗褐色線條。翅痣黑色,後翅基部有明顯褐色斑紋,翅端亦具黑色斑紋。老熟個體逐漸覆蓋藍灰色粉末,翅膀顏色轉為褐色。未熟雄蟲體色近似雌蟲,可由 肛附器(攫握器)辨別,隨成熟程度逐漸出現雄蟲特徵。
分布:中國、香港,日本、琉球、台灣。台灣主要分布於中海拔以下山區,山野普遍種類。成蟲出現期為5~11月。稚蟲出現於湖泊、池沼、溪流等水域,對水質稍微要求,多分布於山區,都市化環境少見。
灰黑蜻蜓是 台灣 灰蜻蜓屬(ORTHETRUM)中體型最大也最粗壯的種類,本屬常見外觀藍灰色者有四種,兒時以“青田嬰”稱之,不易區別。四種中 金黃蜻蜓複眼藍綠色,後翅基部有褐色斑;呂宋蜻蜓複眼淺藍色,後翅基部透明無色;鼎脈蜻蜓合胸黑色、腹部灰白,體色差明顯;灰黑蜻蜓則體型較大,翅膀端部有黑褐色斑紋。
這四種的雌蟲都是黃褐色,其中 金黃蜻蜓 合胸、腹部斑紋顏色最淺,區分容易;呂宋蜻蜓次之,翅痣黃褐色,體型較纖細;頂脈蜻蜓斑紋為黑色,與 灰黑蜻蜓類似,但其複眼深褐色,翅透明無色;灰黑蜻蜓複眼藍綠色,翅端及後翅基部有褐色斑紋,腹部寬廣壯碩,尾端為白色。整體而言,四種“青田嬰”觀察重點,不難分辨。
未熟雄蟲依照 雌蟲的方法一樣可區別,與雌蟲的區別,其尾部具一對 上肛附器(攫握器),雌蟲則僅是短短一小節。遇到老熟雌蟲就難判斷了,這時,體型粗狀、翅端具褐色斑紋是 灰黑蜻蜓最重要特徵,透明的翅膀端部具暈開褐色色澤,就是它了。
蜻蜓相關種類請點選:蜻蛉目 不均翅亞目
參考資料:台灣的蜻蛉 汪(良仲)澤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