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雜記---207.苑裡老街 (一)」最末段簡單地描述了 苑裡與 大甲的關聯,若追朔到 清代,即1895年以前的 堡里制度時期,大甲是屬於 臺灣府 苗栗縣 苗栗三堡,苑裡是 苗栗二堡。苗栗縣與 台灣縣是以 大甲溪為界。為什麼不是以 大安溪來劃分,原因是 大安溪在 大正10年(1921年)河川整治以前,下游是大型沖積扇,有 房裡溪、大安溪等無數的分流,主、分流變化莫測,因此兩地的天然界線選擇 大甲溪。大正9年(1920年)行政區域改制,改由計畫整治中的 大安溪分界,但溪北仍有屬於 大甲管轄區域,這個談起來很麻煩,請參考 鐵路印象單元「舊大安溪橋」,裡面有多提了一點原因。
曾經聞名海內外的 大甲草蓆,苑裡是主要生產地之一,本篇介紹的天下路上就有幾家蓆帽行。天下路南起自中山路,北終至世界路,數百公尺長度連接 苑裡老街區所有道路,這篇就從北端往南走一遭。開始走之前,再往北推向世界路與中山路交接點的 慈和宮。慈和宮「苑裡媽」與 順天宮「房裡媽」是 苑裡的兩大信仰中心,本廟創建於 乾隆36年(1771年),供奉的 媽祖是 福建水師提督 吳英自 湄洲天后宮恭迎的分靈;200多年間幾經改建,規模越來越大,今日廟貌為 民國60年(1971年)改建與78年(1989年)增建後的外觀。
由 慈和宮往世界路走,經 苑裡福德廟後轉入天下路,這邊另有祭祀 三府王爺的 保安宮[圖1],廟內沿革描述,本廟創立於 乾隆17年(1751年),於 道光、大正年間整修、改建,民國73年(1984年)改建成今日外觀。保安宮對面三連棟[圖2]街屋,是天下路上典型的民宅,整條路從成功路起到為公路全是兩層樓街屋,僅零星幾間改建成RC樓房,行走在路上,彷彿進入時光隧道。特別貼上天下路146號前後的幾棟,二樓以木板為牆面的街屋[圖3],以及天下路161號旁巷子,連接成功路7巷這張[圖4],可觀察傳統 台灣街屋一進一進的結構。
一樓磚石二樓木構的樓房,是 新竹–台中烈震(關刀山大地震)後興起的建築方式,是保留 閩南式紅磚建材及 日式木板牆面的新型街屋。一樓磚石二樓木構街屋,不僅 母親小學課本裡提到,連在 東京讀中、小學的 父親課本裡也特別提到,還附圖且標明是『台中的街屋』。一樓磚造符合 台灣人的居住習慣,二樓木板目的是減少地震坍塌造成死傷;這類建築若進入二樓,從天花板空隙觀察屋頂結構,會發現有 漢式和 日式兩種完全不同的大木構,很有趣的,應該視匠師的傳承而定。這種街屋主要都出現在 台中地區,苑裡由於發展較緩慢,留下了整排這種特殊房舍。
天下路昔日是南北縱貫道本線,之後被中山路取代,外環道開闢再取代中山路成為新的台1線,寬廣的天下路僅有本地人和少許的遊客,北段這邊空屋率高,顯得有些冷清。[圖5]中央招牌是天下路161號 振發帽蓆行,即[圖4]所提可觀察街屋側面位置,留待下一段討論。中段起漸漸熱鬧起來,其中天下路124、122號[圖6]這幾棟街屋較突出,有紅磚或灰泥的女兒牆,這段的街屋牆面多有幾何圖形裝飾,門面較講究。接近建國路就熱鬧起來了,單號邊側連續幾家餐廳[圖7],吃飯時間總吸引不少人潮、車輛,餐飲、小吃一直延伸到建國路口[圖8]。
從天下路161號旁的巷子走入,街屋第三進後有個深井連接建國路7巷17-1號,構成了五進相連的傳統紅磚街屋側面,後方剛好有塊空地讓角度拉開,可以拍到全景。天下路161號第一進是帽蓆行店面,有窄窄的騎樓,磚牆鋪層修飾、上漆,隔著短短深井連接第二進,二、三進之間一樓相連,二樓有天井;第三進後面的深井,我看了好久判斷不出分界在哪,人家家耶,總不能爬上去看。建國路7巷17-1號蓋的精緻,第一進二樓內縮形成陽台,前有角樓,側牆盲窗以柳葉磚裝飾,一、二進相連,第二進後是天井。這連著五進是一戶人家或是分成兩戶,沒有問所以不清楚。
走過建國路口,門牌號碼降至兩位數,單號邊各種商店都有,接近為公路以飲食店居多[圖9];雙號側路口是警分駐所,接著有空地,再來就是 苑裡老市場範圍,整個老市場商家門牌號碼都是天下路80號再細分,天下路上有巷弄深入市場內[圖10]。天下路與為公路十字路口整遍低矮房舍就是老市場[圖11],臨為公路上一側都是小店面,知名肉圓店在此。市場對面是農會大樓,後方有新建的農會市場,這一段到和平路再到中山路“Y”字路口房舍大多已翻建,舊時代街屋[圖12]僅餘少數。如「207.苑裡老街 (一)」內容所述,都市發展讓 苑裡與 客庄結合,和平路一帶車水馬龍,苑裡的鬧區南移,讓天下路中、北段保留了整排的老街屋。
相關文章:207.苑裡老街 (一)
其他城鄉請點選:城鄉地圖
參考資料:中央氣象局 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
苑裡 慈和宮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