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大安溪橋(1).jpg
大甲(南)端

日治時代 明治41年(1908年)縱貫鐵路通車,因為 苗栗山區段鐵路坡度過陡,為改善運輸瓶頸,於 大正8年(1919年)開始動工興建海線鐵路,直至 大正11年(1922年)10月11日才完工,從此海線正式取代山區段鐵路(台中線)成為縱貫線主線。其中 後龍溪、大安溪、大甲溪 橋梁工程艱鉅,「大安溪橋」工程始於 大正9年(1920年),歷時兩年完成,海線鐵路也全線通車。

舊大安溪橋.jpg
日南(北)端

這是一座 鐵、公路共用的 橋梁,公路部分完成於 昭和9年(1934年),北接 大甲 日南地區,南鄰 鐵砧山腳。長916m,共47座橋墩,基座採「石工法」,以 大安溪石砌成外圍[圖1],內填土石,上部以RC連結 鈑桁[圖2]。公路部分橋墩上部採RC橋墩,銜接鋼樑[圖4];上層為 水泥橋面橋面寬6m[圖4],水泥護欄。大安溪橋橋墩砌石相當工整、精緻,石質佳、色則優雅,極具美感。

舊大安溪橋.jpg

民國64年(1975年) 台1線公路拓寬,在下游300公尺(北端)處建「新大安溪橋」;75年(1986年)在上游10多公尺處築新的 雙線鐵路橋梁,兩端引道拆除,使用超過一甲子的 大安溪橋走入歷史。93年(2004年) 敏督利颱風(0407號颱風)來襲,近千公釐雨量造成 七二水災,沖垮 舊大安溪橋兩座 橋墩;翌年研議拆除斷橋,在多方奔走下,於95年公告為 縣定歷史建築,獲得永久保存。

日南車站.jpg
日南站

前往 舊大安溪橋可利用舊的 台1線公路,即 大甲的 中山路段;兩端原上橋 引道拆除後,一、二段間無法相通,公路篇號改為「中5」。中山路通過 日南社區中心,「日南車站」是海線著名的木造車站之一;幾年未經過,站前整理得美輪美奐,成為標準的觀光車站。中山路往南走到底是 大安溪堤防,上到堤防就可見到封閉的 舊大安溪橋。

日南 amp; 舊大安溪橋.jpg

大安溪 日南(鐵砧山)段長期河道偏南,北面溪床闢為 稻田、田園,從這邊看 舊大安溪橋遮蔽物多。南側視野寬廣許多。台1線公路(經國路)南下過 大安溪橋,紅綠燈左轉可接 舊台1線(中山路);若是從 大甲北上,新(經國路;台1線)、舊(中山路;中5線) 台1線「X」交叉處選右側車道,一樣可達堤防。登上堤防,視野遼闊,正面 舊大安溪橋、新鐵路橋並列,海口方向 台1線「大安溪橋」橫列,東側遠處有 國道3號橋梁。

舊大安溪橋(2).jpg
精緻,石質佳、色則優雅的 橋墩

附帶一提,大安溪是 苗栗縣與 台中(縣)市的界河,為什麼 火炎山到 出海口這段,大安溪北側廣大區域(日南、西岐)屬於 台中(縣)市 大甲(鎮)區呢?原因是 日治時期河川整治前,大安溪從 鯉魚潭庄以下形成大型三角洲,囊括南北次要河川出海口;北起 房裡,南達 大安港,與 大甲溪大三角洲鳩葛、重疊,主要河道為 房裡溪和 大安溪。

551次莒光號 大安溪鐵路橋.jpg
通過 大安溪鐵路橋的 551次莒光號列車

台灣舊行政區域 堡里制時期,以 房裡溪為界分設 苗栗二堡、三堡。之後多次的行政區域調整,房裡溪分流 山柑溪等溝渠始終是一條天然分界;明治34年(1901年)以後的12廳和 20廳時期,幾次變更,這條“堡界”成了“廳界”。大正9年(1920年)行政區域大改制,設 五州二(三)廳,房裡溪細窄的分流再提升為“州界”,北側是 新竹州,南側為 台中州,光復後繼續承襲,此為原因所在。

大安溪山線鐵路橋請連結:泰安車站 & 大安溪鐵橋

其他鐵路相關文章請連結:鐵路印象目錄

參考資料:文化資產部 舊大安溪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