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車站
明治41年(1908年)縱貫線全線通車,當時此地並沒有車站,直到明治43年(1910年)12月才設立「大安溪信號場」,大正9年(1920年)改稱「大安驛」;站名一直沿用到光復後,民國44年(1955年)才改名為「泰安站」。
昭和10年(1935年)4月21日清晨發生關刀山大地震[註1],山線鐵路受到重創,大安驛原木造平房也傾倒毀壞;重建站體採用「鐵路建築標準型」,採 折衷主義建築風格,平頂式水泥長方形格局,具有迴廊、廊柱修飾的簡單建築。經三年多於 昭和13年(1938年)7月始完工,車站特色是站體低於鐵路軌面,搭乘火車需經過防空洞式的地下道方可至上面月台,頗為特殊。
泰安車站重建時採用「鐵路建築標準型」鋼筋混泥土磚造這點,我頗感納悶。當時這款站體多用在「二等站」,也就是地方上中型聚落以上鄉鎮的車站才使用,如 造橋、銅鑼、清水、二水、路竹、橋頭等等。泰安屬於農村聚落,鐵路部習慣上會搭建木造車站,不知基於何種理由,泰安車站會採用「鐵路建築標準型」二等站體。
泰安是典型的農村聚落,后里圳各支渠遍佈,聚落外圍不難見到水汴頭[圖1]閘門。從 泰安國小、泰安派出所往聚落走,會經過一間「福德祠」,廟內供奉稱「車頭土地公」[圖2]小廟,是座小巧的廟中廟,很明顯“泰安車頭”到了。新山線通車後,舊的 泰安車站[下圖]被指定為古蹟保存下來。站體本身低於鐵路及月台,通過剪票口[圖4]穿越鐵路下方通道,才能上到月台[首圖];月台後方臨山腳邊已整理成公園,內有砲彈型「震災紀念碑」[圖3]一座,內文描述大地震後鐵路毀損及修復經過。
泰安車站這款標準造型二等站體 台鐵目前尚存多處,多被列為歷史建築加以保存,如同樣震災受損的 造橋、銅鑼、清水、泰安(舊) 等站,以及同期改建的 二水、路竹、橋頭、...等等車站。這類老車站雖是制式站體,但每一座因需求功能、地形因素,站體外觀多有不同;壁面、迴廊、廊柱磨(洗)石子範圍、顏色也有所不同,比較起來非常有趣。
大安溪鐵橋
新山線通車後 泰安車站(舊)已無列車行駛,走鐵軌是兒時回憶,一路往北走20~30分鐘後會來到 大安溪畔的「大安溪鐵橋」。大安溪鐵橋完工於 明治41年(1908年),是一座「鋼桁樑橋」,俗稱「花樑鐵橋」;全長637 .39公尺,共由十個桁架組成,跨距長達200呎,整個結構充滿力與美。橋樑至今已有百年歷史,歷經多次整修,其中 關刀山大地震與二戰盟軍空襲兩次受損最為嚴重,進行大規模修復。
縱貫線山線(舊)鐵路跨 苗栗與 台中兩縣,其中 三義到 豐原號誌站約廿三公里長路段為山線精華,包括九座隧道、四座鐵橋[註2],被視為是二十世紀鐵道工藝美學上的卓越經典,大安溪鐵橋為其中一座橋樑。回想過去搭火車行經這段路時,連續過隧道後,越鐵橋入山洞、出山洞遇鐵橋,只有身歷其境才能體會它的精髓。
泰安車站附近還有 泰安國小百年連理榕樹、泰安派出所芒果樹以及 后里圳諸水利工程等景點,本文以鐵路印象為主,其他景點以後再說了。
大安溪海線鐵路橋請連結:舊大安溪橋
[註1]關刀山大地震:又稱為 新竹─台中烈震,1935年(民國24年、昭和10年)4月21日,新竹州 關刀山發生7.1級淺層大地震,為 台灣廿世紀災難地震之一。房屋全毀17907棟,死亡3276人。新竹州的 關刀山即今日 苗栗縣 三義鄉與 大湖鄉交界的 關刀山;大地震接連兩起,另一起震央為 台中州的 墩子腳,即今日 台中縣 后里鄉,一樣造成重大傷害。(以上節錄自 苗栗.公館 八角崠山 與 苗栗市附近基石、古蹟)
[註2]九座隧道、四座鐵橋順序:三義站過後一號隧道,勝興站旁為二號隧道;魚藤坪鐵橋後三、四、五、六連續隧道緊接 內社川(景山溪)鐵橋,馬上再進入最長的七號隧道,一出隧道直接是 大安溪鐵橋;再來間隔較長分別是 泰安站、八號隧道,后里站、九號隧道、大甲溪鐵橋、豐原號誌站。
其他車站介紹請點連結:車站地圖
參考資料:泰安車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