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ariocalyx motorius (Houtt.) Ohashi 鐘萼豆 [豆科/蝶形花亞科]
Desmodium gyrans (L. f.) DC.
Desmodium motorium (Houtt.) Merrill
別稱:舞草、電信草
特徵:多年生,直立亞灌木至灌木,高度可超過1.5m。莖,圓柱形亞木質,平滑,具縱溝;單一或分枝。三出葉,頂小葉遠大於側小葉,長橢圓形至披針形,長5.5~10cm;側小葉很小,或缺一或無,長橢圓形至線形。葉柄長1~2cm,具溝槽,疏被毛;托葉披針形,長接近1cm。
蝶形花,總狀至圓錐花序,花序軸密被捲柔毛;花萼寬鐘型,被毛,上方二片合生;花新鮮時粉紅色,之後轉為橙黃色;旗瓣常偏斜,龍骨瓣鐮刀狀,長於翼瓣。莢果線形,直或彎曲,疏被鉤狀短毛;5~9節,節間腹側稍收縮,豆莢微呈波浪狀;果熟開裂,節間不斷裂。
分布:原產於熱帶 亞洲至 大洋洲,包括 印度、阿薩姆、錫蘭、中南半島、中國(華南)、海南島、馬來西亞、菲律賓以及 爪哇。可能於1930年代引進 台灣,之後歸化,分布於 中、南部低海拔向陽地,出現於草生地、坡地、乾谷地灌木叢中。花、果期在夏至秋季。
鐘萼豆(舞草)屬(CODARIOCALYX)為 山螞蝗屬(DESMODIUM)近緣屬,原隸屬於 山螞蝗屬,僅有 C. motorius以及 C. gyroides兩個成員,皆分布於熱帶 亞洲至 大洋洲。鐘萼豆莢果與 山螞蝗一樣具鉤狀短毛,但不會逐節斷裂,成熟時腹側開裂,不同於 山螞蝗的 莢果易斷裂而不開裂。
舞草(鐘萼豆)野外只見於中、南部荒野,零星栽培於各地 藥用植物園;植株高大,比例上花、果太小,園藝上少見種植。2010年 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以“會舞動的植物”介紹本種,一時間聲名大噪,成為 花博的主角之一,從此各地 植物園、校園、花市開始出現 舞草栽植。
舞草會隨 音樂(聲波)擺動的部分並非全株,而是其 三出葉的兩枚 側小葉會舞動,擺動可依音樂節奏快慢及聲響大小而改變。野地裡所見 舞草,植物體 側小葉常不完全,或缺或零星掛在 葉炳上;是不是擺動得太厲害掉了,我不知道,但 側小葉很不齊全倒是真的。
豆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豆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參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后里國中 莊溪老師植物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