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氣候炎熱、潮濕,1868年 港督 麥當奴(R. G. MacDonnell)爵士 選擇在 港島最高峰 太平山(552公尺)興建避暑別墅,從此 太平山成為富豪、士紳所推崇的聚居處。初時是以人力抬轎 往返山頂,於1881年由 蘇格蘭高原鐵路工作者 亞歷山大‧芬梨‧史密夫(A. F. Smith)提議申請修建纜車,才改善了 山頂與 中環的交通。
山頂纜車建於1888年,為 亞洲最早的纜車索道系統,由 中環 花園道 到 太平山 爐峰峽(海拔398公尺),鐵路全長1,350公尺,軌距1520cm(非標準軌),坡度4°~27°,共設6個車站。花園道總站、堅尼地道站、麥當勞道站、梅道站、白加道站和 山頂總站,來往兩個總站車程約8分鐘;一般而言,遊客只往返兩個總站,中途4站上下旅客稀少。
第一代纜車1888~1926 木製車廂的山頂纜車由燃煤蒸氣發動機推動,載客量30人。
初時纜車為木製車廂,動力為「蒸氣發動機」。行駛三十多個年頭後,於1924年,舊山頂道允許通行汽車;山頂纜車面臨嚴峻挑戰,甚至有人懷疑纜車將被淘汰。1926年 纜車公司面對競爭,做重大改革。第二代纜車改為「電動拖曳齒輪系統」取代蒸氣發動;纜鼓直徑達3.5m,負責牽動沿著滾軸軌道上的纜車鋼索,載客量增加為52人。
1948年第三代纜車改為全金屬車廂,載客量增為62人。50年代 美國 好萊塢電影紛紛取景於 山頂纜車沿線風光,遊客大幅增加。纜車公司因應變革,於1959年採用可全天候運行之第四代纜車,使用車廂全鋁製綠色車廂,由英國 Metal Sections 公司製造,座位增為72人。
1989年以後,第五代纜車引入現代化科技,提升原有動力系統至微型計算機控制電子驅動;由 瑞士 Von Roll Transport System Limited公司製造,採全鋁製紅色車廂;載客量增至每車120人,兩節車廂一次可載運240人。
這次的 香江行,我搭 山頂纜車時天色已昏暗,所有纜車照片效果極差,戶外拍攝行駛中纜車更是模糊到完全不能看。這篇本來想待日後有機會,再拍到纜車時才寫;嘗試用部落格修圖“救”照片,效果還可以,就先貼文了,若日後有新的照片再行補貼。
其他車輛介紹請點連結:車輛介紹
參考資料:香港 山頂纜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