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薯 龍井.jpg
台中 龍井

Ipomoea batatas (L.) Lam. 甘薯  [旋花科]

別稱:地瓜、蕃薯、番薯

特徵:多年生宿根草本。莖,匍匐,前端多少有纏繞性,接觸地面的節會長根,具可食的塊根。葉,外廓心形至圓心形,長6~14 cm;全緣或3~5深掌裂,裂片寬卵形、三角狀卵形或線狀披針形都有;葉柄長4~15 cm。花腋生,聚繖花序,萼片長圓形或橢圓形,淺裂,不等長;花冠鐘狀至漏斗狀,桃紅至淡藍色。果卵形至扁球形,種子1~4粒,通常2粒。為重要雜糧作物,變種及品種相當繁多,植株變異也相當大。

甘薯 台北 植物園.jpg
台北 植物園

分布:一般認為原產於 熱帶美洲,已成為全球熱帶、亞熱帶廣泛栽培作物。台灣 全島及離島都廣泛栽培,平野至淺山偶見逸出野生植株。

甘薯為 台灣極為重要的雜糧作物,相傳 16世紀 荷蘭人引進甘薯後,台灣即未有飢荒餓死人的事件發生。台灣諺語『蕃薯不驚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湠』,道出了 甘薯對 台灣氣候與土地的適應力,也影射 台灣人民刻苦、堅忍的生命力。

甘藷 後龍.jpg
苗栗 後龍

中國自古習慣上將陸路傳入的物種冠上『胡』,以茲與本土相似物種區別,如 胡瓜、胡蘿蔔、胡椒、......等等;海陸進來的物種則冠上『蕃』或「番』加以區分,如 蕃薯、蕃茄、番石榴、......等等。大航海時代以後海路物種大量出現,『蕃』字不敷使用,增加了『洋』字,諸如 洋蔥、洋芋、洋菇、......等等。

由名稱所知,蕃薯是由海外傳入 中國,而且時間相當早;一般認為其在 明朝末年出現於 中國南方,清初已成為江南各省重要雜糧。

甘薯 台中 清水.jpg
台中 清水

在 台灣,「蕃薯」這個名詞不僅僅是物種、是作物、是糧食,它還成為“本土族群”的代表物種;相對於「蕃薯」,另外有「芋頭」,是“外省族群”的代表物種。光以原產地而言,顯然是搞顛倒了,實際上 蕃薯是外來引進作物,芋頭才是真正的本土作物。

旋花科相關種類請點選:旋花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