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孔子廟原為 淡水廳儒學學宮。台灣行政區域劃分,原 台南以北全由 諸羅縣管轄,雍正元年(1723年) 虎尾溪以北設 彰化縣;因幅員太廣,於 9年(1731年) 大甲溪以北化歸 淡水廳,11年 同知 徐治民遍植 刺竹圍城,為 竹塹城之始。嘉慶11年(1806年) 同知 胡應魁[註]改築土城。
[註]胡應魁:進士,受民愛戴的好官之一,嘉慶元年(1796年)由 泉州府 德化縣知縣調任 台灣府 彰化縣知縣,自費購井供居民使用,眾人請其撰文,立「古月井記」碑,即 彰化 古月井名稱由來。8年(1803年)任 淡水廳同知。13年(1808年)病逝於任內。提及 彰化、新竹等老縣城歷史,對這位 知縣(同知)不會陌生。傳說 八卦山、芝蘭(士林)名稱由來,與 胡進士有關。
新竹孔子廟初於 嘉慶15年(1810年)倡議興建,嘉慶22年(1817年)由 同知 張學溥,貢生 林璽,稟生 郭成金、鄭用錫、林長青,監生 林紹賢等提捐興建 淡水廳文廟,於 道光4年(1824年)完成。文廟興建期間 稟生 鄭用錫於 嘉慶23年(1818年)中舉,道光3年(1823年)赴京考中 進士,成為 淡水廳盛事。鄭用錫是首位以 台灣本籍考取的 進士,稱「開台進士」。
文廟位置在 淡水廳城東南側,道光9年(1829年) 同知 李慎彝再募建 名宦、鄉賢、昭忠與節孝四祠,文廟硬體趨近完善。道光10年(1830年) 仕紳 林平侯(板橋林家先祖)捐贈 學田,同治5年(1866年)添購 祭器、樂器及 佾生、樂生服飾,一座完全由 民間資助的官方 文廟臻於完備。
日治初期 文廟曾被充作 新竹守備隊兵舍,遷移後除 大成殿 神位外,餘皆成為 新竹女子公學校使用;台灣光復初期有一段傳統宗教黑暗時期,新竹孔廟是否淪為大雜院,查不到資料。民國46年(1957年)拆遷僅存之舊料至 新竹公園西南角重建,大成門、大成殿依原樣保存;目前 新竹 孔子廟除寬敞前埕外,僅有 泮池及大成門[圖1]、大成殿[圖2]以及 東廡[圖3]、西廡[圖4]。
遷建至 新竹公園的 孔子廟為 新竹各界祭孔場所,平時並不開放,僅祭典時才供 民眾入內;由於原建材使用久遠,大成殿 樑、柱嚴重腐朽,有傾倒之危。2010年整修前,可見 大成殿處處以鐵架固定,[圖5]可見 瓜柱歪斜,已不具支撐力,依賴鐵架頂住 通樑;[圖8]付點柱腐朽,步通、獅座靠鐵架支撐。歷經3年多修復終告完成,為慶祝 孔廟重新啟用,2014年9月28日 孔子誕辰將擴大舉行,有興趣可前往參觀。
新竹孔子廟因為是 民國46年(1957年)遷建於此,並未列入古蹟行列,但 大成門及 大成殿為原 文廟建材重建,[圖6]大成門 龍柱、石獅、樑、柱、門板、...等等,許多為 嘉慶至 道光年間原物留存,深具歷史意義及文化藝術;於2010年公告為 歷史建築,獲得文化資產法保護。今日的 新竹孔子廟的格局雖不完整,但所在地 新竹公園配合,擴建成大型廣場;食品路廣場入口左(東)測 立有 孔子聖像[圖7],整體感覺莊嚴、宏偉,是值得推薦的名勝。
孔廟、書院相關文章請點選:孔廟、書院地圖
參考資料:文化部 孔廟文化資訊網 新竹孔子廟
文化資產部 新竹市孔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