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40年(1907年)官方在 綠川旁 榮町設立公有市場,之後逐漸發展成為 第一市場,曾經是 台中最繁忙的市場,因 民國67年(1978年)一場大火走入歷史,改建後成為多棟商場、廣場和大樓,原第一市場消失。大正6年(1917年)官方在相距 第一市場約600公尺的 新富町攤商市集設立 第二市場,新富町主要為 日本人居住區域,新富町市場販售貨品相對較精緻,服務日本人及台籍商人,有「日本人市場」之稱。第一市場舊建築已不復存在,不做介紹,第二市場尚餘核心建物「六角樓」,這一篇就來介紹 第二市場。
台中第二市場建於 大正6年(1917年),販售舶來品及較精緻商品,有別於傳統商品為主的 第一市場,昭和11年(1936年)曾發生大火而重建。今日的 第二市場以 六角樓為核心做三翼放射狀建築,外圍搭建連棟式樓房街屋環繞,內層搭建長條式鐵皮屋作為傳統市場。[圖1]是 台灣大道與 三民路交接處店鋪入口,[圖2]是 台灣大道成排的店舖,第二市場目前店鋪達54間,以市場外圍及東側為主。內層的攤商主要入口在 三民路上[圖3],有著許多美食攤販,一大早就有人潮排隊購買早餐。市場內有一座祀奉 關公的「武德宮」[圖4],是 光復後隔年 民國35年(1946年)所建,為居民、攤商信仰中心。
上面這張地圖包括了 台中市 中區絕大部分範圍,中區面積不到1平方公里,是台灣面積最小的 鄉、鎮、市、區級行政單位。本來 台北市的 建成區面積更小,民國79年(1990年)台北市區、里調整,建成區、延平區、大同區合併成為新的 大同區,面積最小行政區域由 台中市 中區遞補。中區與 建成區都曾經是 台灣人口密度最高的行政區域,都因都市結構改變而人口流失,院轄 台中市成立之初,也曾傳出是否合併 中區的聲音,最後被保留下來。中區是 台中的老社區,上述的 榮町 第一市場,以及 新富町 第二市場都在 中區轄區內,另外 萬春宮、第一任街長宅邸、彰銀總行、合庫、新盛橋等等古蹟或歷史建築也都在 中區範圍內。
回歸主題,第二市場內保有的「六角樓」[圖5]為 台中市區僅存的 日治時期市場建築,目前尚未列入歷史建築,但其主體、結構較許多歷史建築來的稀罕。年初到 台中時走進來看一下,剛整修完成,二樓內部空間未開放,由外部可見到紅磚及灰色山牆[圖6],牆壁上還有原市場斜頂殘跡,廣場上陳列許多老照片,歡慶市場百年。這一次前來,二樓部分已成為展廳,有整個 第二市場模型以及 六角樓模型,可以更了解這座市場,頭頂上見得到六角屋頂內部木構[圖8]。市場內部走道匯聚處是 六角樓一樓,有一支精美的洗石子柱[圖7],上方也可以見到部分支撐的木構,基座也有簡易裝飾。
目前的 台中第二市場以美食聞名,小吃攤商主要從 三民路2段87號進入,早餐時間入口處的 王記蘿蔔糕、大腸圈人最多,旁邊 阿嬤a相思麵店[圖9]和走道另一邊的 老賴茶棧生意也很好。走入橫道左邊 三代福州意麵客人也不少[圖10],直行或右側有連續一連串知名小吃攤商,林記古早味[圖11]炒麵及炒米粉、魯肉邱、山河魯肉飯、楊媽媽立食的壽司、嵐肉燥專賣店、顏記肉包、茂川肉丸、承記米苔目[圖12]...等等琳瑯滿目。有些以早餐為主,有的則是午餐時間熱門,來此要注意店家營業時間。
台中 第二市場與 員林 第一市場一樣,外圍一層層的新建築物包裹了原核心的紅磚主體,員林 第一市場完全被外圍建物及鐵皮屋頂遮蔽,僅餘一側的大門可在市場內見到;台中第二市場的狀況稍好些,至少在三翼建物中西側進出口處留下一個廣場,可以見到 六角樓這一側整個立面。兩座市場包覆在市場內的老建物雖難窺其貌,但保存尚完整,未列入歷史建築可能是店鋪、攤商眾多,意見眾多避開爭議吧。台灣對古蹟、歷史建築的重視,從官方廳舍及宗教建築慢慢關心到民宅、街屋,接著工廠、倉庫也受到關愛,老市場似乎還得加把勁。
其他古蹟請點選:古蹟地圖
參考資料:台中 經濟發展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