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水亭主祀 觀音菩薩,相傳於 乾隆年間由隨水漂流的木根觀音祭拜起,至 嘉慶6年(1801年)庄民鳩資在潭邊建亭祭祀,稱『潭水亭』。道光4年(1824年)翻建、光緒4年(1878年)翻修並增建拜亭,廟貌逐漸完整。大正9年(1920年)水災氾濫,沖壞殿壁梁柱,庄民倡議遷廟,於今址重建歷三年完工。往後歷經多次整修、重建,民國80年(1991)在廟後購地,增建後殿,93年(2004年)大殿擴建,將原建築包覆於新大廟內,96年(2007年)增購廟前埕,讓大廟直接臨馬路,完成今日所見規模。
潭水亭 民國93年(2004年)整建大殿,據悉因 觀音菩薩不願離開,而採取在原大殿外另築龐大廟殼成為廟中有廟的建築;原大殿規模並不小,新建築將其包覆在內,成為 台灣最大的廟中廟。去年來此,進入廟內才知老建築整修中,無法進入“廟內”,只能在“外面”對著神龕拜拜。這次前往整修已完成,老廟原本即為RC建築,牆面似有更改,新廟、老廟完整融合,若沒抬頭看老廟屋頂,感覺不出是一座廟中廟。
潭水亭距離 潭子火車站不遠,是 潭子的信仰中心,廟埕前的 復興路是早市,街道兩旁綿延很長的攤販和售貨車,人潮擁擠。來 潭水亭拜拜別忽略了一棵老樟樹,在 復興路與 縱貫鐵路、台3線縱貫公路之間另有一條平行的老街稱作 潭子街,是 臺灣堡圖老地圖上 潭仔墘庄聚落就存在的街道。由廟埕前正對的馬路走入,遇到歪斜十字路口左轉 潭子街,往前方看去便可見到 土地公廟和 老樟樹[圖1],這座 潭陽(下潭仔)福德祠[圖2]在老街稍南邊 葫蘆墩圳 東汴幹圳 北屯支線邊,應該是座田間或水圳的 土地公祠。
老樟樹[圖4]推測樹齡近200年,胸圍4.1m,樹高18m,約2公尺高度後分出五大主枝幹,生長茂盛。福德祠沿革描述,本祠為先民開墾之初由 墾首 張達京公(1690~1773年)兄弟 張達朝公(1686~)設置的,沿革內容「林內老樟樹下以石板建祠」顯然不合理,張公開墾此地是250年前的事,時間兜不攏。由牌坊進入先是 土地公祠,祠後有鋪鵝卵石的小丘,老樟樹在小丘中心;樹旁另有小祠,內寫著「樹公」[圖3],是祭祀老樟樹的祠,整個空間配置有整體性。個人特別喜愛這種在聚落、街坊內的老樹,總覺得祂特別珍貴,能留下來可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其他城鄉請點選:城鄉地圖
老樹相關文章請點選:老樹地圖
參考資料:潭水亭
現場解說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