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nunculus ternatus Thunb. ex Murray 小毛茛 [毛茛科]
Ranunculus leiocladus Hayata
Ranunculus formosanus Masam.
Ranunculus zuccarinii Miq.
別稱:小毛斳、小金鳳花、貓爪草
特徵:一年生草本,具多數小塊根,卵形至紡錘形;近平展或直立,高5~20cm。莖多分枝,柔軟,疏被毛或近光滑。葉兩形,上表面疏被毛或近光滑,下表面疏或密被毛。基生葉多變,具長葉柄,寬卵形或圓腎形,淺齒裂、3裂至3出複葉;莖生葉小,無柄,3深裂,裂片披針形、長橢圓形至橢圓形,具1~2鋸齒或全緣。花單生於分枝頂端,成聚繖花序;花徑1~1.5cm,萼片5~7,花瓣倒卵形,稀4枚,多為5~7枚或更多;心皮光滑;花托光滑。聚合果長橢圓至球形,長約0.6cm;瘦果長1.5mm,兩側凸起。
分布:中國、日本、台灣。台灣分布於北部低海拔潮濕地或開闊地,如今生育地甚少,族群數量銳減,個人僅在 陽明山國家公園 大屯山區的 向天池及 北海岸的岬角見過,其他記錄地點皆不曾發現。花期以3~5月為主。
有些說法將 小毛茛(R. ternatus)區分為兩個變種,即 承(指)名變種 貓爪草(R. ternatus var. ternatus)以及 細葉貓爪草(R. ternatus var. dissectissimus)。前者即 小毛茛,分布於 中國、日本以及 台灣,後者僅分布於 華中及 日本。本文採用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及 台灣植物誌II作法,僅列出的 小毛茛(R. ternatus)學名,未涉及變種問題。
小毛茛(R. ternatus)植株矮小,花朵也小,常與黃花系的一些野花混生,春天時夾雜在草地上一整群小黃花之間,春天的山區 小毛茛會與 蛇莓(Duchesnea indica)混生、糾結,海邊則混雜在 蓬萊珍珠菜(Lysimachia remota)和 酢漿草(Oxalis corniculata)等野花中,須留意些才能從一大群黃色花中找到它們。
野地裡會發現一些花瓣近白色的 毛茛(RANUNCULUS),也有花瓣上部黃色、基部白色,黃白各半的個體。原因是部分種類的 毛茛(RANUNCULUS)花朵凋謝前花瓣顏色由黃轉白,也就是見到近白色的花朵其實是較老的花,與變異無關。小毛茛(R. ternatus)也是花瓣會轉白的種類之一,見到本種有機會找到近白花的植株;這裡所說的花瓣會轉色只是機率,許多植株不轉色,花瓣先掉了,僅部分個體的花會轉色。
毛茛科相關種類請點選:毛茛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二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中国植物志
Fl. China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三卷 鐘詩文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