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 乾德宮 與 員集路老街(1).jpg
員集路2段442號 垂慶堂

田中位於 濁水溪分流 東螺溪的高灘沙洲上,因 濁水溪氾濫幾經遷移,歷史上記載著 悅興庄、沙子崙、田中央,其中 田中央即今日的 田中街區所在。部落格不只一次描述學生時代幾次到 芳苑的同學家居住,有一次告訴同學家人計畫去 北斗(Pak-táu)、田中(Tiân-tiong)走走,同學家人先是一愣,會意後笑著說是 寶斗(Pó-táu)、田中央(Tshân-tiong-ng);那時才知兩處地名發音與漢字讀音差異,大正9年(1920年)行政區調整,寶斗、田中央改成 北斗街、田中庄(街),但本地人依舊以老地名稱呼。

田中.jpg

田中不僅地理上與 北斗相近,在歷史、人文上更是非常密切,田中的大廟 乾德宮與 北斗大廟 奠安宮也是源於同一座 媽祖廟,兩邊都將創建年代追朔到 悅興街 天后宮。大正9年(1920年) 台灣行政區域大幅調整,田中成了 台中州 員林郡轄下的 田中庄(街),這種作法讓人納悶。比較成立之時的 彰化、員林、北斗三郡,北斗郡面積最大,員林郡人口最多,員林郡因轄了 田中、二水兩庄,人口變成三郡中最多的。倘若兩庄依地緣、人脈併入 北斗郡,那北斗郡人口、面積都遠超過 彰化郡與 員林郡,推測是考慮區域平衡而捨棄人文、歷史脈絡及地緣關係。

田中 乾德宮.jpg
乾德宮:彰化縣田中鎮員集路2段471號

員集路是 日治時期 八卦山南段西側平原重要的公路,起自 員林,經 社頭、田中、二水、名間到 集集,光復後隨著省、縣道調整以及新闢公路,員集路被切割成斷斷續續,大致上是 彰化縣境內的141縣道舊線,以及 南投縣境的152縣道和台16線公路部分路段。員集路是 田中街區內主要的南北向道路,分為三段,一段在南端,精華區在二段,大至上在 中州路以北到 乾德宮之間。田中街區的 日治時期老街屋以 員集路和 中州路數量最多,合併幾次拍的照片,可以寫 田中的遊記,這一篇先來看看 員集路,以 乾德宮為起點往南的精華段,這是一條未經修飾,生活機能完整的真正老街。

田中 乾德宮 與 員集路老街(2).jpg

乾德宮發行的沿革記載創建年代是 康熙36年(1697年),因械鬥自 悅興街遷至 沙仔崙,又因接連的水、火災而遷至 新街(田中央)現址[圖1];何時遷至 田中央年代不可考,現存廟體是 大正8年(1919年)所建,也正式宣告 田中取代 沙仔崙成為此地區核心。乾德宮內 古匾以及大門前一對 石獅[圖4]相傳是 悅興街天后宮古物,中門[圖2]等三座門神於 民國73年(1984年)重新整理,由中部知名繪師 王錫河先生彩繪。乾德宮門神開工、彩繪、裝置門板、開光皆按部就班,是真正的“門神”,步口廊兩端皆設置門神香座[圖3],不同於純裝飾的門神,拍照前先合掌誠心拜一下較佳。

田中 乾德宮 與 員集路老街.jpg

乾德宮臨斗中路、復興路與員集路十字路口,廟前廣場正對就是連棟的老街屋,斗中路1號起至9號連著整排五間店面[圖5],三角窗(角間)是 源瑞益商號,門牌號碼是員集路2段451號,連著數棟老店面。對面單號邊442號有趣了[圖6],正立面山牆上一個“許”字,同宗親的老宅,有特別親切感。許記隔壁雙連棟大宅是 景崧醫院[圖8] ,由 陳錦崧醫師開創,父子三代行醫濟世為人稱頌;陳家祖先為 清代秀才 陳紹年先生,日治時曾任 田中庄長,景崧醫院後方,南北街與 復興路街角的「壽山堂」為 陳氏祖厝。隔著 景崧醫院(診所)新大樓後還是整排的老屋,[圖7]是門牌號碼426號的「仁義堂」秀記商行。

田中 乾德宮 與 員集路老街(2).jpg
員集路2段422、420號

緊接著連著 陳氏的「垂慶堂」[上圖],其中422號的山牆是 田中老街最華麗的立面,雙連棟豪華街屋的一樓嵌著「振德堂商店」店號,422號招牌是「陳威立香鋪」,420號是一間髮廊,女兒牆「垂慶堂」上還刻著隱藏版“田—中”。這種仿巴洛克華麗建築,大多出現在 大正(1912~1926年)中後期,山頭立面配合繁複的中、西式泥塑圖案,即使在老街中還是顯得突出。個人特別喜歡逛這種生活機能形成的老街,總覺得這才是“活”的老街,比觀光化的老街有趣;這種老街人潮相對少了許多,不會人擠人,不過要注意交通安全,汽、機車數量相當多。

田中 乾德宮 與 員集路老街.jpg
員集路2段421~411號

續往中州路南行,馬路兩邊全是兩層紅磚街屋,東側雙號[圖9]432、430號是,[圖10]406~410號也是,西側單號[上圖]421~411號連著的也全都是。這種紅磚為主,雙層或三層,屋頂大半為斜頂,前或後有著窄窄的平頂,正立面山頭改為簡易的女兒牆,有騎樓的街屋大量出現在 日治時期市街改正後的城鎮。日治時期建築一些相關書籍將街屋分為 明治型、大正型和 昭和型;其中 大正時期以磚造為主,通常配合著華麗的立面;昭和時期則常為RC建築,牆面以磁磚裝飾。實際上民間的建築是很隨興的,即使市街改正的街道上,簡易、繁複立面交雜,不易區別出所謂的 大正式或 昭和式。

田中 乾德宮 與 員集路老街(3).jpg

上述簡易裝飾的紅磚街屋究竟屬誰,這種簡易女兒牆,以磚砌成簡單幾何或線條裝飾,一樓為店面,圓拱或方形騎樓;二樓為住家,常開三面方窗或拱窗或方、拱交互,這類街屋,該屬哪種形式?這種樣式的街屋在 金門、廈門、泉州甚至 檳城都有類似的老街屋,且數量相當多,這應該只能稱“洋樓”,而無法歸為何時期吧。這種“洋樓”起於 五口通商,也就是 道光22年(1842年),最初時應該是各洋行蓋的宿舍,漸漸地演變成洋樓街屋,以實用為主,再加諸各地方自己的特色,建造的年代延續很長一段時間。[圖11]371~377號、[圖12]358、356號和[圖13]353號也都是這種洋樓,有些山頭突出,裝飾較華麗;對了,走累了358號的「TEAS原味」剛好可買冰涼飲料。

田中 乾德宮 與 員集路老街(1).jpg

走到此已達中州路十字路口,中州路上也有許多老街屋,但沒有員集路般密集,避免篇幅過長,另寫一篇「189.田中 中州路老街 與 壽山堂」。越過中州路依舊殘存著老屋,[圖14]員集路2段349號是角間,有著攢尖屋頂,[圖15]337號是員集路2段南段少數的老屋之一,可能是日治晚期或光復初期的作品吧。注意兩棟建築都採用日式黑瓦,不同於北部或客家地區的老街屋用紅瓦;台灣人的習性,北部和客家一向嚴謹,中南部則隨性。即使傳統建築物的合院,前者一直採紅瓦,從 清代經 日治到光復,始終不變;後者 日治時期大量採日本瓦,光復改水泥瓦,建物不斷加入新元素。最後[圖16]291號這棟建築,騎樓下以多扇門板阻隔內外,這是很傳統的老店家,難得此處還見得到。

其他城鄉請點選:城鄉地圖

其他古蹟請點選:古蹟地圖

參考資料:Google部落格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野地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