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ilax bracteata C. Presl 假菝葜 [拔葜科]
Smilax stenopetala A. Gray
別稱:圓錐菝契、狹瓣菝契
特徵:木質藤本或矮灌木,可長達10m;莖粗硬,具稜,具刺,常呈之字狀延伸。葉,近革質到革質,葉型多變,卵形、闊橢圓形、卵狀橢圓形,先端圓至略凹或短突尖,葉基近心形;中央3脈合生,離基3~7mm或更多。葉鞘長約葉柄1/3,鞘上緣具狹翼,先端呈三角耳狀;葉於鞘頂與柄頂中間脫落。
單性花,雌雄異株,圓錐花序,具3至7個繖形花序,總梗基部著生處具與葉柄相對之鱗片狀葉;花梗常呈暗紅色,花被長約0.5cm,略帶紅色,向外反捲,外輪披針形,內輪線形。果,倒卵球形,成熟時紫褐色。
分布:中國(華南)、海南島、中南半島,日本、琉球、台灣、菲律賓。台灣分布於海拔100~1800公尺山區。花期通常在4~8月,果熟期在8~12月。
台灣 菝葜科(SMILACACEAE) 菝葜屬(SMILAX)種類近20種,一般低海拔地區以 菝葜(S. china)、台灣菝葜(台灣土茯苓,S. lanceifolia)與 假菝葜(S. bracteata)來的最常見。3種中 菝葜果為紅色,台灣菝葜為深藍色,假菝葜則是紫褐色;前兩者果熟時球形,後者倒卵形,依果實來區分它們不至於混淆。沒果實時怎麼分辨咧?看莖,台灣菝葜莖圓,另兩種莖常具稜;看葉子,台灣菝葜葉子闊披針形至橢圓形,三出脈由基部分岐;葉質感較薄,逆光時網脈清楚可見,注意特徵,可區分出來。
菝葜與 假菝葜兩種莖、葉外型就很相似了,都是老(營養)莖粗壯,葉子革質或近革質,葉型多變;其葉子主要差別在於,菝葜葉脈不論3出或5出,皆由基部起即分離;假菝葜中央3脈合生,離基,有些離基僅3mm,有些則非常明顯,個人見過離基近10mm者。[下圖]將 菝葜與 假菝葜葉子併排比較,可見到葉脈合生、離基,以及自基部即分離的明顯差異。
兩種相似的 菝葜(SMILAX),果熟期由秋天到冬季,菝葜紅通通的果實很討喜,讓它成為 聖誕節的裝飾品,頭環、門環上放射狀小紅果就是它。假菝葜果實成熟時為紫褐色,暗沉的果實比不上鮮豔的 菝葜吸引目光;但是它是 菝葜(SMILAX)家族成員之一啊,中文名卻稱為“假菝葜”呢,實在讓人叫屈。
冬季低海拔雜木林緣,很容易見到 菝葜的小紅果,或許不是完整放射球狀,至少有殘果。假菝葜紫褐色熟透果實則不太容易見到,顏色不醒目也許是原因,但被動物吃掉的可能性較大。常盯住一叢 假菝葜未熟綠色果實,想待成熟時來拍照,再次前往,熟果常消失不見。儘管在人類眼中,它果實比不上鮮豔的同門兄弟,卻頗受動物青睞。
菝葜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菝葜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伍卷
后里國中 莊溪老師植物網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