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天王又稱 四大金剛,是 佛教的護法神,列名 二十四(二十)諸天護法中的四位。大型的佛教寺院有獨立的「天王殿」建築,這類 禪林廣見於 中國、韓國、日本,如 上海 龍華寺;空間不容許時,則合併於「彌勒殿」,或區隔在後方設一空間,或併列於 彌勒佛兩旁,台灣早期佛寺或 四大法脈系統屬之,如 台南 開元寺、基隆 靈泉禪寺。這一類 佛寺多半由 僧人主持,寺院內常供俸著信眾的骨灰罈,法會以外時間,常保持著清靜、莊嚴的氣氛。
明、清時期 閩南的 佛教發展出 巖寺、觀音亭與 龍山寺系統的寺廟,此類廟宇不同於上述佛寺,其內沒有供奉祖先牌位或靈骨塔,對民眾而言較無忌諱,常發展成地方大廟。台灣早期佛教多傳承自 閩南,香火鼎盛的佛寺大多屬於此類 巖寺、觀音亭或 龍山寺系統。諸多原因,這類的佛寺常 佛、道混合,並沒有「天王殿」這樣的空間,那祂的 四大天王呢;通常是繪製於門板上,而且是設有香座的,門神並非僅是門板上的裝飾,而是真正供祭拜的“門神”。
四大天王門神廣見於傳統佛教廟宇,可能造型豐富變化多,道教廟宇也常出現,算是廟宇“次間門神”最常見組合。一般我們常以“風”、“調”、“雨”、“順”的排列來看待 四大天王,但只是民間觀念的順序,佛教二十四(二十)諸天護法中,第三到第六諸天為 多聞天王、持國天王、增長天王、廣目天王。而 佛教經典中介紹,常是以 東方持國天王(枇杷)、南方增長天王(握劍)、西方廣目天王(纏蛇或龍)、北方多聞天王(持傘)順序介紹,不同於 風(握劍)、調(琵琶)、雨(持傘)、順(纏蛇或龍或貂),所以 佛寺的門神排列,有時非依此順序。
四大天王其他的介紹,留待「台灣的門神---四大天王(二)」再討論,這裡先來看看本篇貼的7組門神。台灣的 四大天王門神造型,絕大多數已漢化,也就是身穿戴領巾、著鎧甲、綁腰纏、繫玉帶,一副 中國武將造型。但畢竟祂們根源自佛教,因此大多束 頭陀髮髻,戴 五方佛冠,象徵其與佛教淵源;五方佛冠常見於祭祀佛教高僧的道教廟宇中,清水祖師、顯應祖師、定光佛等等塑像戴的帽子就是 五方佛冠。
本篇介紹的7組門神皆來自 佛寺,[圖1]、[圖2]、[圖3]都是傳統 四大天王門神的造型,差別在於 五方佛冠大小而已。[圖2]台北前輩畫師 許連成冠帽較大,擋住了髮髻,看起來與另兩組有差別,其實是一樣的。[圖1]繪師 淡水 莊文星與 許連成師承有淵源,兩位繪師早期作品相似度高;[圖3]為 台南 潘氏畫派第三代傳人 潘岳雄繪師作品。三幅都是標準的 四大天王門神構圖,武將造型,藍、紅、黃、綠不同膚色,分別持劍、琵琶、雨傘、握蛇,不僅僅 佛教寺廟常見,一樣廣見於 道教廟宇中。
[圖4]是 陳秋山繪師作品,陳大師於去年(2015年)完成 台南 仁德 大甲慈濟宮12年彩繪工作,以84歲高齡榮退,轟動一時。大師作品表現誇張,突破傳統民俗彩繪,這一組四大天王臉部表情滑稽,頭戴 毘盧冠、腳穿阿拉伯靴。與[圖4]對應的就是[圖6]的傳統武將,這是 鹿港 郭新林大師作品,其在 鹿港 龍山寺大殿彩繪 四大天王門神,「五門殿」則彩繪四位純武將造型門神,沒有天王的特殊兵器,有人認為一樣是 四大天王,但對照正殿這組 四大天王顯然差異很大,將之看作是一般武將較恰當。
[圖5]、[圖7]兩組不脫離 四大天王傳統造型,只是頭上的 五方佛冠改成小冠,頭陀髮髻完整展現,這樣的裝扮一看就似 沙門弟子;此種造型一樣常見於佛教寺廟中,但 道教廟宇少見,畢竟請 頭陀來宮廟站門神怪怪的。[圖5]是 雲林出身的 洪平順師傅作品,洪氏由電影看板彩繪起,擠身 台灣傳統彩繪大師行列,畫工細膩、構圖精美。[圖7]這組更不在話下,台南 陳派 蔡草如大師作品,這組 四大天王門神是個人最喜愛的門神組。四大天王門神數量多且變化豐富,另外再選7組寫「台灣的門神---四大天王(二)」,本篇就此結束。
本文相關文章請連結:四大天王(二)
門神相關文章請點選:門神系列
參考資料: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門上好神
台灣門神圖錄 康諾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