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neilesis intermedia (Hayata) Kitamura 臺灣破傘菊
Senecio intermedius Hayata
Cacalia intermedia (Hayata) Hayata
特徵:多年生草本,植株高80~160cm。葉,圓形,基生葉,具長柄,盾狀,寬可達35cm以上;5~9掌狀深裂,裂片再2深裂,小裂片緣不規則鋸齒緣;上部葉小,短柄,披針形。花序,複繖房狀排列;頭花多數,筒狀,總苞單層,略帶紫韻;小花可達15枚,花冠白色。瘦果長橢圓形,具肋;冠毛白色,有時略帶褐色。
分布:特有種。分布於海拔100~500公尺山區,多出現在草生環境。花期較集中於6月。
台灣已發表 破傘菊屬(SYNEILESIS)植物有兩種,其中 高山破傘菊(S. subglabrata)曾被 林務局列入 稀有及瀕危的植物名單中;另一種 臺灣破傘菊(S. intermedia)更是稀少,超過半個世紀無新的採集紀錄,無從評估而未列入名單中。臺灣破傘菊於2008年左右重新被發現,出現地點鄰近1923年 島田彌市與1940年 鈴木時夫兩筆資料的採集地,都是 苗栗 通霄的低山區。它們應該一直在這裡,只是隱藏在 五節芒、大黍、扭鞘香茅、...等等優勢 禾本科草層中,未被記錄到而已。
對於迷一樣的昆蟲、植物,一直不敢抱太大希望,但行走於山區時,腦袋裡總會思索此處出現過那些稀少性物種,自然大多無所獲。意外在網路上發現一篇 台灣破傘菊報導,其中一張照片讓我樂不可支,我大概知道位置了;第一次前往遍尋不著,第二次果然找到了,原來未抽出花梗時,這些 破雨傘就覆蓋在 五節芒、大黍、扭鞘香茅、...等等較高的草層之下,光是站著搜尋是看不到的。
今年六月初前往,訝異於原本不是很清晰的路跡,被踩成一條土徑;遇到幾位人士,閒聊後才知,自從“老師”帶他們來此,之後週週來,非拍到花不可。台灣破傘菊從2003年重新被發現,一直以來,同好們關心、珍惜它們,不管是自己找到地點或是跟著朋友來探望,大家都儘可能保持原環境完整;如今有“老師”拿“瀕臨滅絕”植物消費,學員以拍到“稀有”植物自滿,呼朋引伴,實在很擔心這處生育地還能撐多久。
近一個月後再次前往,回程時“收穫”滿滿,撿到 登山杖及一些裝備,全放置土徑入口待認領,還背了一大袋垃圾下山,說無語問蒼天太誇張,但真的好無奈。或許吧,會有 生態團體或 社區志工發起搶救,大肆宣傳一番;或許他們會圍起“復育區”,需核准才可進入;或是宣揚成果,再以分發幼苗、種子當成籌碼。我總認為,對於稀珍物種,最佳的方式是減少干預,除非有不當的外力介入,不然還是不理牠(它)最好。
菊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菊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