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鐵路印象」單元中介紹 苗栗的 銅鑼車站,車站附近以及 中正路往北延伸的一段路 分駐所、、農會、郵局等公家機關,以及雜貨店、餐飲、餅舖、...等等商店也都集中於此,是 銅鑼最熱鬧的一段街區;這段熱鬧的市集,行政區域屬於 銅鑼村及 朝陽村(南端),銅鑼居民稱它為「新街」,以對應於發展較早,行政區域屬於 福興村的「老街」
老街位置在新街之北,是 銅鑼街區的發祥地,早在 清代即已發展成市集,一直到 日治時期都為 銅鑼庄的核心。昭和10年(1935年)「關刀山大地震(新竹─台中烈震) 」,老街房屋591戶,全倒527戶,半倒34戶,全倒與半倒的戶數達95%,市集幾乎全毀;災後,居民無家可歸,於是移往 老街與火車站間道路兩旁暫駐,日後遂形成新市街,取代了老街。
福興村既為老街所在位置,銅鑼居民的信仰中心當然也在這裡,即 復興路上的 天后宮;主祀 媽祖,左殿陪祀 酆都大帝、十殿明王等神明,右殿恭俸 註生娘娘、福德正神等神祇。天后宮創建於 同治2年(1864年),由 銅鑼灣居民發起,歷經多次重修,今日外觀為 民國74年(1985年)改建後的樣貌。。傳言初建廟所用之桁桷,取自 老街聚落北面五棵大 楓香中四株,且是經過 伯公首肯;居民建造 天后宮並於原 楓樹下建 伯公廟,二廟完成後木材仍有剩餘,取零頭製成長板凳供廟宇使用。
地圖中綠色部份為海拔150m等高線,銅鑼街區海拔大約在145~155m之間,為大致上由東南向西北傾斜的平坦台地;台地東側為斷崖,與 後龍溪河谷平原落差達數十公尺。地圖中紫色方塊部份,請參考最下方地圖。
傳說中的五棵大楓香尚存一株,為其中最小的兄弟,因樹形彎曲無法成材而留存。老楓香位置在 銅鑼街區北面,行政區域上屬於 朝陽村7鄰,鄰近 銅鑼第一公墓;舊台13公路在與 高速公路交會處稍南路段,往東望即可見到,但中間隔著縱貫鐵路,無路通行,須由 128縣道(平陽路)北轉 中山路始可達。
舊台13公路望老楓香,土地公廟右邊(面對)大樹即是
林務局網站稱 老楓香為「朝陽村─楓香」[圖1],樹齡280年,高度28m,胸圍5.8m;在樹形高聳的 楓香中,此棵老樹算是相當粗壯的一棵。楓香樹旁的 土地公廟即是上述建 天后宮後興建的 伯公廟,於 民國78年(1989年)改為鋼筋水泥今貌;廟前車道依地形稍彎曲,旁有水圳,田園景觀怡人。
介紹完 老楓香,再來看看 銅鑼老街的部分,銅鑼老街實際上是對應於新街區的稱呼,關刀山大地震幾乎被摧毀,重建後的老房子近年也大多已翻新。老街區有 長老教會的 銅鑼禮拜堂[圖2],創立於 民國43年(1954年),48年(1959年) 八七水災毀損, 51年(1962年)重建為今日所見建築。教堂再往北走,道路斜坡形成落差,上建有 天后宮戲台,下有水圳流經期間;此處小地名稱「水崎下」,昔日供應居民飲用水。
「水崎下」旁即 天后宮,明治32年(1899年)成立 銅鑼灣(富士)公學校(今 銅鑼國小),先借用 武聖廟為校舍,隔年遷於 天后宮直到 40年(1907年)校舍完成。關刀山大地震時,校舍3棟倒塌,翌年重建,校地旁立有「震災遭難者慰靈碑」[圖4]一座。紀念碑旁一座「福德祠」[圖3],紅白色差的矮牆醒目,香火鼎盛,信眾非常多。
關刀山大地震受害最嚴重地區,大致在 後龍溪到 大甲溪流域範圍,地震後分別在傷亡慘重街、庄建立紀念碑或重建碑。目前 部落格中介紹的,台中分別為 鐵路復興碑、內埔庄、神岡庄、清水街;苗栗則有 大河底庄、銅鑼灣庄、老雞隆庄、石圍牆庄、大湖庄、罩蘭庄等幾處。我所知道的還有 後龍 新蓮寺復建紀念碑,在寺院內;公館庄紀念碑,在 行修寺旁公園內;獅潭庄五十三氏碑,在鄉公所後方公墓邊,改日描述附近景點再一併介紹。
老樹相關文章請點選:老樹地圖
參考資料:林務局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 台灣的老樹
中央氣象局 廿世紀災害地震一覽表
銅鑼鄉公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