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北 大龍峒 迪化運動公園對面有著圍牆圍起的一大片古厝聚落,圍牆內高豎一對石造舉人旗桿,這就是俗稱「老師府」的「陳悅記祖厝」。打從學生時代即對這對旗桿充滿興趣,卻總是因為這道圍牆而卻步,畢竟不能私闖民宅。終於有機會認識「亦宛然掌中劇團」的藝師 李傳燦先生[註1],於是與 家兄一起進到「老師府」,並且各買一尊印有「亦宛然」圓章的仿 江加走[註2]的戲偶。

大龍峒 老師府(3).jpg
全台僅存的 石造舉人旗桿

當時的印象,古厝前埕共有3對旗桿座,木質旗竿已失,但 台灣唯一留存的 石造舉人旗桿高高佇立著。建築物主體是兩座並列的四合院,南側為「公媽廳」,無法參觀;李先生帶我們由北側「公館廳」進入,介紹著家族歷史及偶戲分類,但僅到第一進及內埕中的涼亭,其他部分非其家人居所,未經住戶同意,不便讓我們參觀。這是 民國70年(1981年)左右的事情,當時古宅的產權已相當複雜。

大龍峒 老師府(1).jpg
老師府「公媽廳」,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4段231號

台灣所有的古厝都同樣面臨的問題,隨著世代相傳,產權細分,每戶只擁有其中一小部分權利。加之以 台灣光復後的法律,未考慮 台灣民情、習俗;導致家族成員、異姓繼承者,無血緣有產權者,甚至趁亂入侵者,人人可分杯羹。生活優渥後代不願淌渾水,或是有意維護但力不從心;生活拮据者亟待改建翻身,或是變賣產權,引外人覬覦。古厝繼承人之多、產權之紊亂,即使已成立「祭祀公會」,面對問題依舊困難重重,導致各地大型宅邸頹圮、敗壞。

台北孔廟.png

以 板橋 林本源家族捐出花園為例,林本源園邸 光復後遭悍民強佔,違章戶受法律保障難以解決;加之產權細分整合困難,家族中有權力者主張捐獻花園,協調取得共識,公權力介入後處理違建戶問題,讓 板橋擁有一座傲視全台的 江南式庭園。其他家族是否能比照辦理?倘若住在殘破古宅內的居民不是悍民,而是有血脈的家族成員時,能捐嗎?窩身之處成了公產,對無家可歸的族人情何以堪?

大龍峒 老師府.jpg
公館廳內 淡水廳知府 黃開基所贈匾額

感覺自己越來越囉唆了,寫個古蹟扯出那麼多意見。但每次見到殘破古厝,想到心急卻無能為力的後代子孫,總替他們抱屈。台灣一味西化的法律,未考慮到傳統『合院』的倫理及繼承,導致多數業主無力處理老宅問題,還得背負不明究裡者罵名,這才是私有古蹟真正的殺手。將前因後果說清楚後,一起來參觀斷斷續續的修復工程與逐漸塌陷、毀損拉鋸中的「老師府」吧!

大龍峒 老師府(2).jpg
「公媽廳」 第二進

老師府始建於 嘉慶12年(1807年),為 台北 大龍峒 四十四坎 陳氏家族所建,開台祖 陳埰海(文瀾公)為 福建 泉州 同安人,乾隆45年(1780年)渡海來台。其子 遜言公經商致富,於 嘉慶12年(1807年)建大厝,即今所見的「公館廳」;於 道光12年(1832年),族人在北側再建大厝,為今日的「公館廳」。

大厝於 咸豐3年(1853年)「頂下郊械鬥」時遭破壞,大規模重修,為三落、四落兩座並立的大型四合院。民國60年(1971年)前後整建,建築物外牆、屋頂及裝飾全貼上馬賽克,74年(1985年)首波古蹟評定,成為三級古蹟。94年(2005年)起開始修復,因諸多問題,到目前僅完成「公媽廳」外觀。

陳悅記祖厝(老師府) 與 樹人書院1.jpg

走入圍牆內,迎面是兩座大型四合院,右(面對;南側)為外觀修復的「公媽廳」[首2圖],左(面對;北側)為「公館廳」[圖1];前埕兩邊各3座旗杆基座,台灣唯一留存的一對石旗桿分立兩側[首圖][圖2],桿上刻有“爬獅(虎?)”、“蟠龍”以及“徵士”、“書賢”等刻字[圖3]

「公媽廳」一樣無法進入,「公館廳」徵得 阿嬤同意拍照,廳內有多幅牌匾[上3圖],阿嬤還好意指引我那些是仿製,哪些是真品;進入內埕,昔日的亭子已殘破;第二進門額有「悅記」二字[圖4],這是 陳氏家族“商號”。由內埕往右,「公媽廳」後方第二進門額一樣是「悅記」[上2圖]高掛;此處內埕無亭,亭設於三進後方。

註:老師府內住戶單位分得很細,幾乎一廳一室就是一戶,我所拍每張照片皆經該住戶同意,因為找不到可做主的住民,未進入第三進。

陳悅記祖厝(老師府) 與 樹人書院2.jpg

「陳悅記祖厝」有3對旗桿,分別為 言遜公長子 維藻公、四子 維英公 以及孫輩的 樹藍公所擁有,一族出3位舉人,擠身 台灣知名家族。為什稱「老師府」?一說 陳維英中舉後授『內閣中書』職務,名義上為 太子(清穆宗;同治帝)的老師,所以稱其所居宅第為「老師府」。務實說法,陳維英為 清代中葉 台北地區領袖人物,曾受聘 台北地區的 明志書院,任職 艋舺 學海書院、宜蘭的 仰山書院 山長(院長),於 台北 大龍峒 保安宮內倡設 樹人書院,桃李滿天下,因此稱「老師府」。民國95年(2006年)入祀 台北孔廟 弘道祠。

大龍峒 樹人書院.jpg
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二段364巷14號

道光30年(1850年)士人迎 文昌帝君於「保安宮」內供奉,隨之成立「神明會」、「文昌會」等文人組織。咸豐3年(1853年) 陳維英倡議成立「樹人書院」於 保安宮內,教導儒學,並舉行祭典。樹人書院因儒人、善信捐獻學田,資產獨立於 保安宮之外,另設基金管理。於 昭和3年(1928年)在今址另設 文昌祠及 書院,民國81年(1992年),利用 台北 永和學田徵收之資金重建。

[註1]李傳燦:為掌中戲大師 李天祿先生次子,李天祿入贅 陳家,長子為 陳錫煌,次子歸父姓為 李傳燦。二子都繼承學藝,陳錫煌被 文建會指定為重要藝師;李傳燦為 亦宛然團長,並於 台北 三芝創「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李先生於 民國98年(2009年)6月病逝。

[註2]江加走:福建 泉州人,為一代木偶雕刻大師,同治年間繼承 父親 江金榜衣缽,刻出無數上乘偶戲頭;其所創「街頭慶仔」偶戲頭,成為偶戲七丑要角。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江氏頗受重視,曾擔任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華東美術家協會理事,福建文聯委員和 省人大代表。1954年10月病逝。

其他古蹟請點選:古蹟地圖

參考資料:行政院文建會 陳悅記祖宅(老師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