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蛉目 不均翅亞目 蜻蜓科
Orthetrum sabina sabina Drury 杜松蜻蜓
別稱:狹腹灰蜻(香港)
特徵:中型蜻蜓;體長49~53mm,後翅長36~38mm。緊密相連的複眼呈墨綠色。合胸部為淡橄欖綠色,側視具6條黑斑;腹部1~3節膨大,淡綠色及黑色為主,4~6節突縮變細,以黑色、白色為主;足部黑色帶體色。翅透明,翅痣黃褐色,脈黑色。雌、雄蟲相似,需由尾部判斷,雄蟲上肛附器(攫握器)較雌蟲長。
分布:從 中東、南亞到 東亞,東南亞、澳大利亞到整個 太平洋島嶼;有多個學名(同物異名)合併至 O. sabina,東亞產本種視為原(承)名亞種。台灣分布於全境中、低海拔地區,活動範圍相當廣,遠離水域處也常見其出現。
蜻蛉目(ODONATA)中最大的一科是 蜻蜓科(LIBELLULIDAE) ,本科全世界有近千種,台灣已知28屬50種;其中 最大的屬為 灰蜻蜓屬(ORTHETRUM),許多出現在我們生活周遭的 蜻蜓就是本屬成員。杜松蜻蜓為 本屬最常見的種類之一,也是我笑時候心目中最標準的“田嬰”,其他如 鼎脈蜻蜓稱“青田嬰”,霜白蜻蜓稱“紅田嬰”,都是能生存在市區內的種類。
從我年幼時期直到成年,台北市區最常見的 蜻蜓就是本種,數量上遠超過“青田嬰”、“紅田嬰”;得等到夏末、秋天時大量的 薄翅蜻蜓出現,杜松蜻蜓才讓出“天空霸主”地位。曾幾何時,台北市區的 杜松蜻蜓不見了;不只市區,就連郊區數量也少於 青田嬰和 紅田嬰;但 大台北都會區以外平地區域,本種仍是最強勢的 蜻蜓種類。為什麼消失在 大台北?歸咎其原因,可能與都會區水稻田消失有關;杜松蜻蜓稚蟲對水質要求雖然不高,但偏好在靜水域及緩流水域,稻田是其最佳的生活空間。
蜻蜓相關種類請點選:蜻蛉目 不均翅亞目
參考資料:台灣的蜻蛉 汪(良仲)澤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