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翅目 頸喙亞目 蟬科 蟬亞科 蝦夷蟬族
Cryptotympana facialis (Walker) 熊蟬
別稱:蚱蟬、クマゼミ
特徵:大型蟬,全長60~64mm,體長45~50mm。體色黑色,身體堅硬平滑,具金屬光澤;頭、胸部,密生銀灰色鱗毛。頭部短而寬,前額稍突。複眼黑色,單眼淡紅色。翅透明,主翅脈前1/2為綠色,其餘翅脈漸次偏為紅褐色,後1/2翅脈為黑色。腹面兩側具明顯白色帶,雄蟲腹部有巨大橙色腹瓣,非常明顯。
分布:日本、琉球。本種幾乎遍布 日本 關東以南到 琉球群島南部的 八重山列嶼,出現於平地及低海拔地區;但是 琉球群島北部 奄美群島少數島嶼卻不見其蹤跡,造成連續分布上的空白部分,成為討論 熊蟬最熱門話題。夏季成蟲隨緯度漸高依次出現,琉球通常於六月即可見到,日本本土的 關西地區則要七月才易見。
熊蟬是否分布於 台灣具爭議,台灣曾經有過紀錄,但標本鑑定後多是 高砂熊蟬(C. takasagona)誤植,一般相信 台灣並沒有本種。熊蟬與分布於 中國、印度、韓國的 黑蚱蟬差異較大,不至於搞混;這裡所稱的 黑蚱蟬,台灣亦有分布,稱為 紅脈熊蟬(C. atrata),是分布範圍最廣的 熊蟬屬(CRYPTOTYMPANA)種類。
熊蟬從 本州的 關東地區以南 太平洋側、四國、九州到 琉球群島的 八重山列島,分布範圍相當廣。各地區產 熊蟬,頭、胸覆毛多寡,腹面兩側具白色帶,翅脈紅褐色比例,或多或少有差異,有區分多個“形(FORM)”的說法。其鳴聲介於 高砂熊蟬「嚇、嚇、嚇、...」,與 台灣熊蟬「嗡、嗡、嗡、...」之間。
熊蟬不論雌雄蟲覆毛都非常明顯,台灣產 熊蟬屬(CRYPTOTYMPANA)四種中,台灣熊蟬(C. holsti)、蘭嶼熊蟬(C. kotoshoensis)覆毛皆稀少,蟲體感覺非常油亮;紅脈熊蟬(C. atrata)為金色鱗毛,極易脫落,與 熊蟬一樣容易區別。高砂熊蟬(C. takasagona)的銀灰色覆毛較多,尤其雌蟲,是唯一會與 熊蟬混淆的種類;但仔細比較,高砂熊蟬覆毛是無法與 熊蟬又多又密的鱗毛相比的。
部落格「昆蟲日記」以介紹 台灣產部份種類甲蟲及 蟬為主,但不排除國外種類,尤其是可供比較的近似種類;這次到 琉球四天三夜行,不論是市區公園或郊野,熊蟬都是數量最龐大、最醒目的 昆蟲。個人觀察,熊蟬偏好聚集在 杜英 樹上,如同 台北市區 高砂熊蟬之於 楓香,郊區 紅脈熊蟬之於 苦楝,屬於絕對優勢。
七月的 那霸市區公園內,只要找到 杜英就有 熊蟬;若是 杜英林子,它們會偏好集中於少數幾棵。通常 昆蟲會有種習性,數量夠多時,對外在干擾的敏感性會降低,因此 杜英樹上的 熊蟬很好拍。但只要驚動其中一隻,免不了淋一陣“雨”,全身是蟬尿。公園中其他樹種,如 琉球松、欖仁、榕樹...等等,多少也有會零星個體出現。
蟬相關種類請點選:半翅目 頸喙亞目
參考資料:台灣賞蟬圖鑑 陳振祥
ゼミの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