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父親兄弟.jpg
左起:父親、大伯、二伯、三伯,當時四伯不在 台灣。父親對這張照片的記憶,他們兄弟要參加晚宴,三伯剛打球回來,急著要換裝,硬被叫來先拍照,所以一臉無奈。

堂姊(大伯女兒)到 父親靈堂,談話間說到 父親喜歡種花,話題一下子就轉到牽牛花;另一位 堂姊(三伯女兒)來靈堂時我不在,聽說她也談到牽牛花,原來 父親兄弟種 牽牛花的事,是我們這些晚輩共同的記憶。聽 堂姊說我才知道,種牽牛花是 父親童年時小學生普遍種植的花,每年從夏初收集材料起,直到七夕開花後才結束。堂姊在1970年曾住 日本幾年,當時夏季還常看到小學生種牽牛花。

我在 植物單元的「銳葉牽牛」中提到:『小時候有段期間,父親兄弟玩起種 牽牛花,...家中庭院到處是各式各樣的 牽牛花...』,原來 父親兄弟只是重拾兒時記憶,並非如我所想,是一時興起的。堂姊回憶開始種牽牛花是她讀高中時,持續好多年。堂姊長我10歲,所以剛開始時我才幼稚園到小學一、二年級。延續時間有多久呢?連 妹妹都有記憶,妹妹說量花徑會拿她的米達尺,有時拿走就一去不回了。妹妹小我4歲,所以家裡種牽牛花的時間延續很長,不過除 父親年年種外,伯父們則是視情況參與。

當時 堂姊讀 北一女,一大早就得出門,三伯在銀行上班,也是要起個大早的。堂姊說 三伯會杓我 父親自製的肥料去澆他的牽牛花,然後喝一口 大伯自釀的 梅子酒再出門。三伯沒時間自製肥料,也不釀酒,兄弟有的就自取了。父親兄弟一向如此,什麼東西誰有就誰提供,他們觀念裡沒有「親兄弟明算帳」這回事。曾經 四伯喝光 三伯珍藏的洋酒,大伯和 三伯將 母親準備好要拜拜的炸肉丸子吃掉一半,總之常有讓人好氣又好笑的事發生。

本文

進入種牽牛花的季節,除了種子外要準備陶盆、竹子、鐵絲。憑記憶,父親兄弟會先育苗,牽牛花發芽後是兩片腎形子葉,從子葉時期就開始選擇要培養的個體,待真葉長出後再淘汰一些,留下的就是要妥善照顧的優秀植株了。那時我總覺得被淘汰的小苗很可憐,從第一批淘汰苗開始收集,將它們拿到圍牆邊種,以剩餘竹子搭架,等待藤蔓爬上來。可能日照不足,大部分會自然淘汰,但總有一些能長到開出美麗的花。

幸運的幼苗個別栽種在準備妥當的陶盆裡,陶盆應該是8吋~10吋吧,週邊插上4~6枝竹片,再以鐵絲套上,固定後就完成。竹片選擇的竹子在 日本是用 剛竹,那 台灣應該是用 桂竹;選擇直徑約2~3cm的竹子,鋸成約50cm長,以柴刀剖成寬1cm左右竹片,當作垂直支架。鐵絲幾號的我不清楚了,彎曲成大小不同圓圈,由下而上是與陶盆同徑鐵圈,稍大鐵圈1~2個,再上面再一個是稍小鐵圈。如此即初步完工,接下來就各憑本事養出超大花徑牽牛花。

記憶中 大伯是使用化學肥料,父親則是自己到迪化街買豆餅、油粕自製肥料。當時電視上常出現一種豬吃的飼料廣告,父親就以它為名稱「歐羅肥」,每日清晨澆水,固定幾天施肥。我在「銳葉牽牛」中寫種出花徑15cm以上的 牽牛花,堂姊說是17cm,種出特大牽牛花時,會剪下花,貼在厚紙板上保存。這喚醒我的記憶了,他們還曾寄到 日本參加比賽,父親曾拿一本 二伯寄來的雜誌,上面有 大伯和 父親的名字,兩人未得獎但獲得入選;雜誌攤開,上半部是入選作品,約一吋照般小張照片排列,下方寫栽培者姓名,下半部是得獎作品,分為約3x5照片大共四張。

四伯不一定在 台灣,記憶中有幾年他也加入種花行列。四伯種花以奇特花色或插角為主,花徑通常較小。有一年他種的牽牛花都是傍晚才開,有人戲稱 四伯喜歡夜生活,連花都跟著晚上開。父親告訴我他們種的是 アサガオ,是晨開型,午前即謝;四伯種的是 ユウガオ,夜開型,傍晚或天黑才開,另外有 ヒルガオ,從早上開到午後才謝,甚至黃昏才謝。還教我以花萼長短、形狀可以大致分辨 アサガオ、ヒルガオ和 ユウガオ;到現在很管用,牽牛花屬(IPOMOEA)辨識種類就是以花萼來區別。

我們稱的牽牛花是指 牽牛花屬(蕃薯屬;IPOMO)中的一群,其中 泛牽牛花複合群如 牽牛花(Ipomoea nil)、銳葉牽牛(Ipomoea indica)、碗仔花(Ipomoea hederacea)、...等,日本人稱 アサガオ的一群是栽培的核心,品系繁多,原產地可能都來自 美洲,但早在 大航海時期已傳遍全世界。偶有聽聞顛覆傳統,說某某是 Ipomoea nil、誰才是 Ipomoea indicaIpomoea hederacea的說法,覺得這是在自找麻煩,400年前人類已經種植、栽培,傳遍世界,要怎麼認定誰是誰才正確。種植 アサガオ早在 大正時代(1912~1927年)已成為 日本民俗的一部份,但它們卻非 日本的原生種類。

台灣有人稱自己是 蕃薯(Ipomoea batatas),蕃薯也是 牽牛花屬(IPOMO)的一員,雖是全球普遍的糧食之一,但其原生地應該還是 美洲。美洲來的物種被當成代表本土,感覺有些奇怪,日本人愛 アサガオ,可沒說自己是 牽牛花呀,他們以 櫻花、柿子當成是自己的本土文化。如果說稱自己是 蕃薯不恰當,那怎麼辦呢?其實 甕菜(Ipomoea aquatica)可以取代,可食用,不驚入土爛,生命力強健,又是 東亞的原生植物,而且與 蕃薯(I. batatas)同是 牽牛花屬(IPOMO)的伯仲。甕菜(I. aquatica)的另一個名字是 空心菜,台灣太多人對政策的對錯是以意識形態來決定的,沒考慮日後對整體影響,我覺得用 空心菜來稱呼滿貼切的。

老爸的童年回憶目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su的部落格 的頭像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