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ododendron rubropunctatum Hayata 紅星杜鵑 [杜鵑花科]
Rhododendron pseudochrysanthum Hayata
Rhododendron morii Hayata
Rhododendron hyperythrum Hayata
Rhododendron nankotaisanense Hayata
[註]近年被歸為 玉山杜鵑(R. pseudochrysanthum),是否具亞種或變種身份,尚待討論。
別稱:玉山杜鵑 (合併後使用的中文名稱)
特徵:小喬木,高可達4m以上;小枝堅直,光滑。葉,革質,長橢 圓形至披針形;長6~10cm,寬1.5~3.5cm,基部常圓或盾,偶漸狹,葉緣反捲;葉背通常光滑無毛,密被小腺點。葉柄扁平,被毛或光滑,長2~3cm。花,鐘形,8~10朵頂生成繖房狀(近繖形),初開時略呈粉紅色,後轉為白色;雄蕊10枚。
分布:特有種,所有 玉山杜鵑複合群皆為 台灣特有種。若僅考慮 紅星杜鵑,分布地點為北部300m以上低海拔至中海拔山區。主要分布於 大屯火山群及 基隆火山群山區,出現於海拔700m以上山峰稜線或岩壁,以及 北插天山稜線;另外亦零星分布於 汐止、石碇等地海拔400~600m岩石峰稜線。
本種在未併入 玉山杜鵑以前,為 台灣數量最少,分布最狹隘的 杜鵑種類之一。依分布地點花期略有不同,通常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個別綻放,北插天山族群則至5月仍可見到開花個體。
泛玉山杜鵑(玉山杜鵑複合群)長期以來一直分分合合,其中 玉山杜鵑(R. pseudochrysanthum)與 森氏杜鵑(R. morii)因為中、高海拔山區道路開發,廣泛接觸後,出現太多的“中間型”族群,最早確定合併;而後 紅星杜鵑經研究也跟著併入 玉山杜鵑,以此類推 南湖杜鵑(R. hyperythrum)地位也會不保。如此將外觀、形態不同的種類全合併,我曾在 大屯杜鵑(中原氏杜鵑)內發過牢騷,這邊不再重複;將來是否仍維持同種,或是成為亞種或變種,只能靜觀其變。
不提 泛玉山杜鵑,光就 紅星杜鵑本身,變異也不小。大屯、基隆兩火山群主要頂峰的標準型 紅星杜鵑,葉子長達10cm,葉緣反捲明顯;但相鄰,生長於森林內的植株,葉緣部份呈反捲,偶平整。至於 汐止、石碇岩石峰稜線上的植株,雖葉緣明顯反捲,但葉子相對較短。或許這些因素,加強 紅星杜鵑被併入 玉山杜鵑的理由;但其葉背光滑,密佈腺點,此點與 玉山杜鵑並不相同。
台灣的 杜鵑花屬(RHODODENDRON)植物大致分為兩大群,本種(含複合群)與 台灣杜鵑同為 杜鵑花屬 躑躅類(石楠類;HYMENANTHES);此群 杜鵑花的特徵是喬木狀,葉子大、革質;花鐘形,花序繖狀簇生於枝頂。相較於 躑躅類(石楠類)杜鵑花,灌木型 杜鵑類(TSUTSUSI),如 金毛杜鵑、紅毛杜鵑...等等,及常見園藝種杜鵑,如 平戶杜鵑、皋月杜鵑、久留米杜鵑...等等,稱為 杜鵑類;此群 杜鵑通常為灌木,葉子較小,紙質;花漏斗形,1~3朵頂生於枝頭。
杜鵑花科相關種類請點選:杜鵑花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