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東區 內湖.jpg
碧山巖眺 台北東區、內湖

時間:2010年7月17日

從小就聽長輩告誡,台灣天氣最炎熱的月份是農曆六月,高溫多濕,應儘量避開烈日下的活動;果真,天氣熱到爆,只想躲在家裡吹冷氣,哪裡都不想去。 週六下午看著烈日稍緩,想外出走走,於是硬拉著 老婆、子女到 內湖淺山帶閒逛。這種臨時決定沒有目標的行程,碧山巖是最佳去處;路途近、停車方便,口渴、肚子餓也容易解決。

在 大停車場登 碧山巖的階梯上遇到 大姨,大表嫂陪著她來此登山,兩人從 碧山巖下來,打算再去走 白石湖吊橋。大姨年長 母親一歲已經80歲了,母親往生後我去找她幾次,每次說起 母親她就開始掉下眼淚;我因此不太敢去探望她老人家,沒想在此遇上,真是高興。

內湖三尖.png
淺綠色為約略海拔50m以上部份。▲記號為埋設各類基石的山頭,多較冷門,我將之視為次要山峰。

忠勇山[圖1]舊稱 大尖山,海拔327m,不鏽鋼北市三角點,嵌在照片中鐵牌下面那堆水泥上。從 碧山巖「慈母像」旁或停車場階梯缺口,都有水泥小徑通往 忠勇山,順著石階10來分鐘可登頂。這座山是 內湖群山中我最少走的一座,因為不喜歡它如街角公園般的水泥山頂,以及充滿政治圖騰的氣氛。

圓覺尖[圖2]又稱 小尖山[註1],海拔290m,一樣是北市基石。上面地圖 碧山路右線上有 土地公廟「碧佑宮」,其旁駁坎上有保線路,之字路陡上約10分鐘達高壓鐵塔,鐵塔旁羊腸小徑約2~3分鐘登頂;小徑雜木有時很多,這次沒走,不清楚。

內湖 忠勇山、圓覺尖 及 白石湖吊橋1.jpg

白石湖吊橋

我在三年多前 台北.內湖 大崙頭山、大崙尾山遊記裡[註1]提到「白石湖是個逐漸消失的地名」,如今改變了。廿多年前 內湖草莓園曾創出高峰,但停車問題難解決,雖有小型公車行駛,還是無法吸引大批遊客;兩年前市政府計劃從 碧山巖大停車場旁造了一座吊橋,連接坑谷兩岸,解決停車問題。吊橋完成後,意外成為 內湖地區新熱門景點,也重新打響 白石湖[註2]地名。

走過吊橋,工程還在施工,有新規劃的「春秋步道」、「後湖濕地」、「古錐埤」、「同心池」[圖3]、「夫妻樹」[圖4]......等等景點,搭配原本的 草莓園,營造出一處觀光休閒區。沒有媒體大力吹捧下,今年 春節假日吸引6萬人次造訪,以及例假日爆多的遊客,算是非常成功的新興景點。

白石湖吊橋.jpg
白石湖吊橋

不過坦白講,除吊橋本身外,其他景點無法長期支撐這個風景區;除刻意營造的 同心池稍有特色外,其他都只是冠上名稱的尋常景緻。還有部分農舍環境雜亂的問題,也待居民相互督導;上面[圖4]夫妻樹是吊橋未完工前拍的照片,木柵欄旁雜物堆疊。另外長期限建下,農用倉儲、房舍如補丁一般,也有改善的空間。

內湖淺山帶平時就吸引大批登山人潮,尤其 碧山路沿線,單獨景點相當多,若能利用正熱門的 白石湖吊橋,串聯各景點,內湖是具潛力的。可以從 白石湖谷地開始,這裡有許多傳統農舍、廟宇、及古宅,稍微規劃整理融入地景,即可呈現出昔日 白石湖風光;搭配周邊 登山步道及 碧山巖、圓覺寺、金龍禪寺等名勝,相信 碧山能營造出類似 竹子湖般的休閒農園景觀。

內湖 忠勇山、圓覺尖 及 白石湖吊橋2.jpg

其他登山紀錄請連結:登山-三角點目錄

[註1]內湖三尖,即 忠勇山(327m)、圓覺尖(290m)和 鯉魚山(222m)。昔日 忠勇山稱 大尖山,圓覺尖叫做 小尖山;小尖山南側谷地稱 小尖坑,谷地南邊小山自然稱 小尖坑山,即 鯉魚山。

鯉魚山詳細請連結:台北.內湖 圓覺瀑布& 鯉魚山

[註2]白石湖是 內湖山上谷地裡數個聚落的統稱,昔日是 內湖鄉 碧山村的中心。因山腳下住宅區興起,整個 碧山里重心移到山下,這裡則轉變成觀光、休閒的場所。谷地裡因地形關係,有 土埤腳、紅瓦厝、石頭厝、石崁、下厝...等等聚落及小地名,舊時期以 最東邊的 黃氏古宅聚落為核心,即 白石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