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 葉氏祖廟.jpg
葉氏祖廟,其背後為 內湖三尖之一的 鯉魚山

操作錯誤原文消失重貼。

時間:2010年6月26日

例假日本來想約 老同學去爬山,因氣象預報警告會有瞬間豪大雨而作罷;結果週六直到中午過後都沒下雨跡象,下午獨自溜到 內湖,想找個短程路線走一走。最後選擇由 葉氏祖廟走 石船(龍船岩) ,繞一圈從 圓覺瀑布回 葉氏祖廟。「全台 葉姓祖廟」創建於 大正2年(1913年),位於 台北 下埤頭;民國57年(1968年)遷建現址,佔地6000坪,多次重修達今日宏偉規模。

石船(龍船岩)海拔約300m,傳說有 巨蛇作怪,天神劈斬所以 石船留下兩道切割裂縫。傳說終歸傳說,誰會在意呢?但我約20年前確實在此遇過大蛇,出現時天昏地暗,鳥獸奔走;我與 老婆(當時是女朋友)驚恐萬分,結果村子 黃氏人家長輩也知道山中藏巨蛇,詳細待下次有機會寫 龍船岩時再描述。

內湖三尖.png
淺綠色為約略海拔50m以上部份。▲記號為埋設各類基石的山頭,多較冷門,我將之視為次要山峰。

來到 大湖街底,出現大型綠地公園[圖1],這裡其實是 大溝溪中下游的疏洪池;下游與水爭地,將溪流溝渠化,幾次水患後痛定思痛,讓出更大的空間給河川。兩年前工程落成,市政府並未大張旗鼓宣傳,所以知道這處綠地的市民並不多。可嘆這類百年大計的工程建設,抵不過辦辦活動、放放煙火吸引民眾注意。

連日午後豪雨,大溝溪水量豐沛、溪水渾濁,想必上游另有工程興工。往 鯉魚山的 步道就是沿著 大溝溪谷[圖2]闢建,山區潮濕異常,加上天氣悶熱,走到 石船(龍船岩)鐵板橋叉路口,決定變更行程,改走 圓覺瀑布繞一小圈回來;石船(龍船岩)是原始山徑,路又陡,這種溼熱天氣走來一定辛苦。

內湖 圓覺瀑布 %26; 鯉魚山1.jpg

可能連日熬夜看世足賽,圓覺瀑布前的一段陡坡爬得我氣喘吁吁,狼狽地上到 圓覺瀑布[圖3];大溝溪上游截水嚴重,原本絹絹細流的瀑布,難得有這種水量。離開瀑區,又是一段陡梯[圖4]。蚊蟲多加上疲憊,勾起幼稚園時的記憶,父親帶我們三兄弟來此,天氣炎熱,水壺的水早被我們喝光;山徑陡峭難行,三人輪流賴著讓 父親背著走,又渴又累下就是這段路讓 父親體力透支。

這是個難忘的經驗,一行四人終於走到 圓覺寺,入內向 寺僧討水喝;因為開水是燙的,兄弟三人嚷著要喝涼水,把 住持給吵出來。住持一見 父親便喊他暱稱,理了光頭加上多年不見,讓 老爸望了好久才認出是年輕時的夥伴;老友相見自然是天南地北聊個沒完,在寺內待了好久好久。圓覺寺就這麼深深映入腦中,至今仍常在此山區走動。

內湖 圓覺瀑布 %26; 鯉魚山2.jpg

走到 圓覺寺我實在累翻了,在寺前廣場休息了好久,待體力恢復繼續回程的路。由車道走接 碧山路經 黃家肉粽店,鯉魚山登山口[圖5]就在旁邊。鯉魚山部落格成立之初即寫過,往 鯉魚山的山徑算是沿著“魚背”到頂;路上林間空隙可隔著 小尖坑[註]眺 圓覺寺及 圓覺尖[圖6],下方為寺院主體,上面白色建築為 碧峰塔。

今日身體狀況差,還好魚尾這邊上頂路徑不陡,10幾分鐘後登頂。鯉魚山海拔222m,又稱 小尖坑山,山頂有 土地調查局圖根點[圖7]一顆。今日山頂人潮眾多,不停留了,拍張照即離開。往 葉氏祖廟方向下山,沒幾分鐘來到 東峰[圖8]叉路口;幾年沒來,往東峰的路徑變得明顯易行,1分鐘不到登頂,鯉魚山東峰,海拔219m,都2068基點。

之後一路沿階梯下山,走回 葉氏祖廟,其旁另有一處工程中的登山步道;依方向判斷,有可能接上稜線另一頭未完工的「碧湖步道」。回到車上,車開不到10分鐘下起雨來,沒多久變成傾盆大雨。真是好險,今日若依原計劃走 石船(龍船岩),我正在山徑上淋大雨哩。

內湖 忠勇山、圓覺尖 及 白石湖吊橋2.jpg

其他登山紀錄請連結:登山-三角點目錄

[註]碧山巖一帶有熱門郊山 內湖三尖,即 忠勇山(327m)、圓覺尖(290m)和 鯉魚山(222m)。昔日 忠勇山稱 大尖山,圓覺尖叫做 小尖山;小尖山南側谷地稱 小尖坑,谷地南邊小山自然稱 小尖坑山,即 鯉魚山。

在 碧山巖山區看 內湖三尖,忠勇山、圓覺尖都是三角狀山峰,唯獨 鯉魚山怎麼看也不像“尖山”。原來從 葉氏祖廟[首圖]方向看,它一樣是座三角狀尖山;照片尖頂嚴格來說是 鯉魚山東峰頂,若再遠些距離觀看,山形一樣是如此形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