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林 穿瓦衫.jpg
穿瓦衫

芎林是 新竹地區個人最少到訪的鄉鎮,常往 尖石、五峰山區跑,路線上會經過 竹東,不在交通動線上的 芎林就這樣被忽略了。本地舊名 九芎林,顧名思義此地曾經 九芎樹成林,如今 九芎林早已消失;主要道路123縣道(文山路)上的 文林閣內,移植兩株百年 九芎樹,當作代表的象徵。

芎林.jpg

文林閣創建於 同治(1856~1875年)年間,原是 舉人 鄧觀奇(兆熊)塾堂,由塾堂發展為文祠,之後成為地方大廟,祭祀 三恩主和 文昌帝君。台灣歌謠之父 鄧雨賢即 鄧舉人後人,《雨夜花》、《望春風》、《月夜愁》、《四季謠》、...皆由其譜曲,文林閣往 大華科技大學路上,有「鄧雨賢音樂文化公園」紀念這位作曲家。

芎林 廣福宮、天祿堂.jpg
廣福宮、天祿堂

舊街文昌街上 廣福宮主祀 三山國王,嘉慶5年(1800年)由 粵籍先民 姜勝智、劉承豪在 九芎林建立,是附近多個庄的信仰中心。廣福宮旁 天祿堂,門樓門額書「鐵漢第」,此為 墾首 劉承豪派下宗祠。以上是 芎林街區裡的幾個景點,約略提一下,這一篇焦點在「穿瓦衫」,其他日後再另篇補充。

芎林的穿瓦衫.jpg

由 廣福宮山門(牌坊)走入,停車場與廟前廣場間有條廣福巷,本篇介紹的「穿瓦衫」就是從左邊(面對廟)進入[圖1]。先經過一座有圍牆的大宅[圖2],傳統建築格局,有門額,大門及屋瓦都改建過。接著是一排土埆牆[圖3],牆基有卵石砌牆,上覆屋瓦,壁內應該是宅邸。土埆壁旁緊接著較高的建築,牆基的卵石砌牆較高,土埆壁外貼上薄瓦片,這就是「穿瓦衫」[圖4]

芎林 卵石砌牆.jpg
卵石砌牆

傳統民宅的牆壁有各種材料,非承重壁常見夯土牆、土埆牆、編竹夾泥牆、斗砌磚牆、磚牆、...等等,每一種牆依工法還可細分多種樣式。其中夯土牆、土埆牆等因為怕水,壁的部分會以牆基墊高,石塊、石條、卵石等等都是牆基的材料。台灣的民宅大多就地取材,西部傳統民居常見卵石砌牆,客家地區尤其多見,卵石砌牆上通常有一層“磚牽”,上面才接上牆身。

芎林 穿瓦衫(1).jpg
穿瓦衫

土埆牆的壁面外層會塗上灰泥來保護,常聽到的“土擖壁”一詞,就是指加一層保護的泥土牆。有些土擖壁較講究,會以薄瓦片貼在上面,再以竹釘或鐵釘加強牢固,稱為「穿瓦衫」。薄瓦片的防水性優於僅塗一層白灰泥,台灣北部多雨,較易見到穿瓦衫。常在城鎮、鄉間走踏,偶會遇到穿瓦衫,或許不會特別注意它;但這種牆壁正急遽消失中,遇到時不妨多看幾眼,能記錄下影像更佳。

其他城鄉請點選:城鄉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