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ucas chinensis (Retz.) R. Br. 白花草 [唇形科]
Leucas mollissima Wall. var. chinensis Benth.
Leucas javanica (Blume) Benth.
Leucas takaoensis Hayata
別稱:小抹草、鼠尾癀、虎咬癀、白绒草(中國)
特徵:多年生草本,傾臥或斜生,植株蔓生長達50cm。莖有稜,密被白色絹毛。葉,卵形至寬卵形,先端鈍,基部鈍至圓形;葉長2~3cm,粗鋸齒緣,兩面被白色伏生絹毛,下表面葉脈蜜被毛;具葉柄,葉柄長1~2.5cm。
花,腋生輪生聚繖花序,苞片長2~3mm,線形,被微柔毛;花梗被微柔毛,長3~5mm;花萼筒狀,長約0.9cm,寬2.5~4mm;10脈,先端10齒,齒三角形。花冠白色,管狀,長4.5mm,寬2~3mm;2唇形,裂約1/2,上唇卵形至寬倒卵形,先端凹;下唇3裂,中裂片最大,先端擴大呈橢圓形,先端微缺。堅果,近三稜;先端截形,基部楔形,長1.5mm。
分布:中國、海南島、緬甸以及 琉球、台灣。台灣分布於低至中海拔灌叢、草地及海濱,喜生於海邊或山區岩石裸露之半遮蔭處。花期,除嚴冬以外皆可見到其花朵綻放,以 春、夏較為常見。
稱「白花草」的植物頗多,光 唇形科(LAMIACEAE)就有不少種,其中 白花草屬(LEUCAS)裡的 L. chinensis 和 L. mollissima 兩近似種都稱作 白花草;兩種之間關係複雜、糾纏不清,學術單位使用何學名也擺不平,這裡以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採用的分類為準,同時擺上另一個學名供參考。
白花草不只在 中藥及草藥中使用,東南亞其他民族也當成藥材,是普遍廣泛使用的藥用植物。從它的別稱中用了“癀”字來稱呼,就知道這是一種中藥材;中藥名稱冠上“癀”字,通常具備 消炎、殺菌功能。
唇形科相關種類請點選:唇形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