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 老爸在電腦桌前盯著螢幕,我湊過去瞧;原來他在看“蟬”,一個 日文的昆蟲網站『セミの家』。我點了自己的部落格說裡面也有蟬,老爸笑笑說:「我看中文較吃力,你的字體又那麼小...。」,換上老花眼鏡後,邊看父子邊聊。這麼一聊才知道我前面幾篇「老爸的童年回憶」 錯誤還不少,寫這篇來更正,以免顛倒了 老人家的童年。
父親5歲到 日本後,暑假回 台灣的次數並不多。畢竟一趟由 東京到 神戶搭船,抵達 基隆再回到 台北的旅程勞師動眾,不可能常往返,父親記憶裡只有一次返台紀錄。我問,那你不是說暑假時曾一人留守 東京?老爸說剛到的幾年兄、姊大都還在 台北,只有他留在 東京。原來幾位較年長的兄姊都是先留在 台灣,待小學或中學畢業後才到 東京的;他們兄弟姊妹是陸陸續續前來,並非一開始就全家移居 東京;其中 大姑媽已結婚,一直都住在 台北或 基隆,四姑媽更是結婚後才隨夫婿到東京。
交代清楚了,現在來說我們聊的重點。父親極愛 蟬,小時候常帶我們到 淡水或 新淡水高爾夫球場;別人在打高爾夫球,老爸帶著我們在草地邊緣拿著長竹竿抓蟬。直到有一次,我抬著看著一顆小白球飛來,醒過來時躺在球場大廳的長沙發,額頭上敷著一條冰毛巾;太危險啦!不敢到人家打高爾夫球的地方抓蟬了。暑假期間 父親依舊會帶我們抓蟬,地點改成 北投或 陽明山山區,但“收穫”明顯有差別。或許大家會覺得奇怪,抓蟬幹嘛跑到 高爾夫球場?因為那裡 熊蟬極多,加上 高爾夫球場草坪邊緣的樹木修整過蟬無所遁形。我們抓那麼多蟬要幹嘛?我也說不上來。以前住家 建國北路上,原本就有 熊蟬,但大部分都停在 中山女中校園內;抓回來扔到樹上,安慰自己“我家院子也有蟬”吧。
父親的回憶裡,在 東京每年總是先聽到 蟪蛄的鳴聲,他稱為「ニイニイゼミ」;這種蟬個體小叫聲又小,加上數量多、不漂亮,沒人抓。接著是 油蟬(アブラゼミ),這是能陪伴整個夏季的大型蟬,長相類似 台灣的保育類昆蟲 台灣爺蟬;大致上這種樣子的蟬都稱為 油蟬,所以 台灣爺蟬的舊名是 台灣油蟬。油蟬在 東京市區極多,街坊、住家旁的樹上就有,也是孩童最常抓的蟬。再來是“比賽用”的「ミンミンゼミ」,翅膀透明,身上有藍色斑紋,台灣無近似種類;這是 日本民族最愛的蟬,也是“夏季”的代表;日本電影、電視劇、動畫只要背景音樂有 「min~~min、min、min」的蟬鳴,就是代表炎夏,不需旁白說明。這種蟬數量也不少,因敏感較難抓,成為小朋友比技巧的獵物。另外還有「ヒグラシ」(日本暮蟬)[註1]、「ハルゼミ」(春蟬)[註2]等較少見種類以及捕捉難度高的「ツクツクボウシ」(寒蟬)[註3],這些是屬於“進階”蟬種。但是讓 孩童們朝思暮想的蟬是一種 東京沒有的大型蟬,那就是 熊蟬;父親說「クマゼミ」[註4]那種有著寬大頭胸,黑得發亮堅硬的軀殼,是小朋友們的夢想;但 關東地區不產 熊蟬,有些鄰居 關東以南有親戚、朋友,總能弄到幾隻 熊蟬,而 老爸只有在回 台北時才能圓夢。
[註1]日本的暮蟬只有2種,其中一種只產於 石垣島、西表島,所以大家所稱的 暮蟬都是同一種---日本暮蟬;台灣的 暮蟬多達8種或以上,其中 陽明山暮蟬淒美的鳴聲,使牠成為 國家公園的代表昆蟲。
[註2]春蟬:屬於早出的種類,實為 姬春蟬的簡稱。台灣的 春蟬種類繁多,有些分辨困難;相較於台灣,日本的 春蟬種類只有數種。春蟬小巧精緻,是討喜的種類,但因許多種鳴聲低沉,並不容易發現。
[註3]寒蟬:聽到 寒蟬鳴聲,就知道夏季即將結束。台灣與 日本寒蟬種類均豐富,一樣是分辨困難。寒蟬鳴聲極為複雜,初鳴到結束,每個階段音調都不同。生性敏捷,想要接近必須等牠盡情鳴叫時;我有一張近拍的 寒蟬照片,拍到時雀躍不已,仔細看才知道是隻死掉連體色都褪去的 寒蟬。
[註4]熊蟬:老爸口中的 熊蟬可能為 紅脈熊蟬 或 熊蟬(Cryptotympana facialis),而他回 台北抓的為 高砂熊蟬。熊蟬與 高砂熊蟬長久以來混淆不清,近年被認為 中國、日本 產的是 熊蟬,而 台灣 產的稱 高砂熊蟬。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