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不完的梅雨,下到讓人心煩,許多地方傳出災情,打消了想外出的念頭。利用點時間將一些照片和地圖整理,以「城鄉雜記」單元貼出;文章中的照片不一定是同一趟行程拍攝,所以會有陰、晴及不同季節的照片。

鶯歌陶瓷博物館.jpg
鶯歌陶瓷博物館

早在 乾隆年間,鶯歌 吳姓人家以當地黏土燒製陶器販售,隨著族人相繼從 泉州遷台,並且積極投入陶瓷生產,鶯歌於是發展為陶瓷窯業重鎮。鶯歌生產的產品以日用陶瓷為主,也就是以碗、盤為大宗;另外建築陶瓷、藝術陶瓷工廠也不少,全盛時期工廠達800多家。

鶯歌的 陶瓷老街在 尖山埔路[圖1]和重慶街,這裡是 鶯歌陶瓷商家最集中的區域;整理過後的建築和門面沒有“老街”的氣氛,但這裡是不折不扣的“老街”,早在 清代,尖山埔即有販售陶瓷商品的市集。

鶯歌陶瓷老街1.jpg

重慶街為 尖山埔路後街,原有陶瓷工廠亦改為販售商場,其中還保存著「隧道窯」[圖2]供遊客參觀。鶯歌陶瓷老街轉型觀光非常成功,吸引許多街頭藝人佇足,吹排笛的老外[圖3]、尺八癡人[圖4]都是老街的常客。

距離陶瓷老街不遠處,鐵路鶯歌陸橋邊 文化路上有棟三開間洋樓「汪洋居」 [圖5],在新建築林立的街上相當顯眼。汪洋居為 陳姓人家所有,這種 格局街屋早期在 台灣各地算是常見,通常都是鄉鎮上有頭有臉人家擁有;隨著時代變遷,大多成為記憶中的影像,能在此地遇上一棟,當然要留下照片。

鶯歌陶瓷老街2.jpg

鶯歌往 三峽的110縣道(文化路),因為兼高速公路連絡道,交通相當繁忙,鶯歌陶瓷博物館[首圖]就在這條路上;從老街有跨越鐵路的人行陸橋,連接這兩處主要景點,步行在15分鐘內可達;不過這段路人車擁擠,走在馬路上需注意安全。

博物館建築採用模板、鋼骨、玻璃結構[圖6][圖7],入口寬廣,大廳明亮、樸實。1、2樓有不同主題展示室,仔仔細細的參觀後,對整個陶瓷產業能有概念。其中一室放置鐵路貨車[圖8]展示,鶯歌陶瓷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交通也是重要因素。早期靠 大漢溪水運,河道淤積及 桃園大圳截水讓航運衰竭,鐵路適時取代,鶯歌南北運輸反倒更便利。

鶯歌.png

日治時期到光復初期 三峽、鶯歌間有輕便鐵路相通,由「三峽鐵路公司」營運。我 父親從婚前到婚後數年期間即在該公司任職,這段期間是 父母親年輕時的快樂時光;我自然從 父母口中知道許多 三峽、鶯歌的故事,這些以後有機會再陸續寫出。

上面地圖繪出兩座山,都與 鄭成功的神話故事有關。北邊有 鶯歌石,是 鶯歌的地標,一樣待登臨時另寫遊記。南邊的 尖山,海拔130m,傳說是 鄭氏軍隊休息時草鞋敲下的附泥形成。傳說當然不可信,但是 鶯歌鎮公所網站的 尖山海拔386.4m更難以置信,曾經想盡辦法希望 鎮公所能改過來,獲得部份單位善意回覆,可能那些單位都未告知 鎮公所,網頁始終未改。

其他城鄉請點選:城鄉地圖

參考資料:鶯歌鎮公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