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ium sebiferum (L.) Roxb. 烏臼 [大戟科]
別稱:瓊仔、蠟子樹
特徵:
落葉喬木,可高達15m。秋季葉轉紅,冬季落葉,但有時不明顯[圖1]。
樹皮灰白色至灰褐色,具明顯縱列紋[圖2],老樹縱裂有時呈剝落狀。枝幹廣擴展,表面具皮孔。
葉,紙質,卵狀菱形,長寬比近1;長3~8cm,寬3~9cm;全緣,先端尖或長尖[圖3]。葉柄細長,長2.5~6cm,頂端於葉基處具一對腺體。
花,於各枝條端鼎生,穗狀花序,長6~12cm,下垂[圖4]。雄花花序軸上部或全部,雌花生於花序軸基部,希生於上部。
果,球形或橢圓形,成熟時黑褐色[圖5] ,3瓣裂,內有種子。種子黑色,外被白色蠟質假種皮包覆,假種皮容易引來螞蟻。
分布:中國南部、日本、印度。台灣可能為先民引進,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常見於聚落四週及道路兩側。低山區偶爾可見。
烏臼樹有一種強烈的味道,一般昆蟲不喜靠近。但鍬形蟲中的高砂鋸鍬形蟲卻常出現其上,另外有一種夜蛾幼蟲以烏臼為寄主植物,更是保育類昆蟲---渡邊氏長吻白蠟蟲最愛的樹種。部份樹木圖鑑將 烏臼列為原生樹種,但依 烏臼分布情況,主要生長於聚落及開墾地附近,山區反而少見,因此 日治時期植物調查,將之歸類為隨 漢族先民移入 台灣。台灣常見 烏臼屬(SAPIUM)樹木有兩種,另一種為原生的 白臼(S. discolor),散生於海拔1,000公尺以下雜木林內。
大戟科相關種類請點選:大戟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参卷
臺灣自然觀察圖鑑21---野生觀賞植物(二) 陳運造 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