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rcus glauca Thunb. ex Murray 青剛櫟 [殼斗科]
Cyclobalanopsis glauca (Thunb. ex Murray) Oerst.
Quercus sasakii Kanehira ex Hayata
Cyclobalanopsis sasakii (Kanehira) Kudo & Masam.
別稱:白校欑、校欑、椆
特徵:常綠喬木,樹高可達20m,大型植株幹徑可逾1m。為北部低海拔,中、南部低至中海拔森林組成重要樹種之一,北部淺山帶常見於山區稜線兩側[圖1],其他地區多出現於山坡、溝谷。
樹皮淡灰色至淡褐灰色[圖2],粗糙,多不裂。樹幹易生樹瘤,長樹瘤的植株是甲蟲的樂園,其上常聚集金龜子、鍬形蟲等中、大型甲蟲。
葉革質,互生,長橢圓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少部分披針狀長橢圓形。上半部鋸齒緣,先端尾狀漸尖,基部契型或尖銳,葉柄長1~3cm[圖3]。注意其葉柄基部膨脹,此為殼斗科植物共同特徵。
幼葉與幼枝被灰白色絹毛[圖4]。小樹枝伸長狀,具皮孔,光滑無毛。雌雄同株,新葉後長出花芽,雄花呈葇荑花序[圖5],缺花瓣,雌花序短,生長葉腋,不明顯。
殼斗碗形,具7~10環鱗片,被灰白色絨毛;殼斗徑約0.9~1.4cm,高逾1.3cm;堅果成熟時殼斗約包被1/3。堅果長橢圓形至卵形,先端具同心輪痕[圖6];徑約0.9~1.4cm,長約1.0~1.6cm。
分布:中國、台灣、日本、琉球、韓國、印度、喜馬拉雅...等地。台灣分布於平地至海拔2000公尺山區,為楠櫧(樟殼)林帶內主要樹種之一,亦為北部淺山帶稜線兩側雜木林柱窯成員之一。花期主要在春季,果熟期則在秋季。
青剛櫟為台灣低海拔山區最常見的 殼斗科(FAGACEAE)樹木,北部低山區稜線兩側常見成林。為多種昆蟲喜愛之樹木,果實亦為哺乳動物及鳥類喜愛的食物,不論山區或公園只要有青剛櫟樹,一年四季都特別熱鬧。木材硬,可製成各種工具,亦是良好的香菇段木,數量雖多但砍伐壓力大。
殼斗科相關種類請點選:殼斗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貳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