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unus phaeosticta (Hance) Maxim. 墨點櫻桃 [薔薇科]
Laurocerasus phaeosticta (Hance) Schneid.
Prunus xerocarpa Hemsl.
Prunus punctata Hook. f.
別稱: 黑星櫻、腺葉桂櫻、桃仁
特徵:常綠小喬木至喬木,植株通常4~12m,可達20m;樹皮灰色或灰褐色,表面具稀疏皮孔。葉近革質或革質,橢圓狀卵形、長橢圓狀卵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長6~13cm,寬2~4cm;先端長尾尖,基部楔形,全緣或呈波浪緣,葉柄長4~8mm;上表面綠色帶光澤,下表面淡綠色,有黑色腺點,近基部長有兩枚較大腺點。
花,腋生總狀花序,花序長4~5cm,著花數朵至十數朵。花梗長3~6mm,苞片早落,花萼杯狀,先端淺5裂,裂片小,卵形。花徑約4~6cm,花瓣白色,近圓形,先端凹入,長約2~3mm;雄蕊多數,長5~6mm,花柱長5~6mm。核果近球形,徑7~8mm,成熟時暗紅色至紫黑色。
分布:印度、阿薩姆、孟加拉、緬甸、泰國、中南半島、中國、台灣。台灣分布於海拔500~2,000公尺山區,喜愛森林環境,溪谷或道路兩旁常見,多單一或零星混生於雜木林中。花期以3~5月為主,果期在7~10月。
黑星櫻(墨點櫻桃;Prunus phaeosticta)是森林中常見 薔薇科(ROSACEAE)樹木,分類上 學者意見不一,台灣普遍將之置於 梅屬(櫻屬;PRUNUS)之下。中國大陸則傾向將 梅屬(櫻屬;PRUNUS)再細分,黑星櫻置於 桂櫻屬(LAUROCERASUS)之下,學名變成 Laurocerasus phaeosticta,查詢幾種 中文名稱有“桂櫻”樹木時,須注意。台灣置於 梅屬(櫻屬;PRUNUS)下稱為“桂櫻”的2種+1變種,除 黑星櫻(Prunus phaeosticta)外,另有 刺葉桂櫻(Prunus spinulosa)的兩個變種。
黑星櫻(Prunus phaeosticta)因為葉背有稀疏的黑色腺點,因此有 墨點櫻桃、腺葉桂櫻的稱呼。本種在500~2,000公尺森林中常見,因為葉形變化大,有時會懷疑是否是本種,搓揉其葉有強烈的杏仁味,是最易辨識之處。春季是 黑星櫻(P. phaeosticta)花期,開花性極佳,常滿樹白花,此時 訪花昆蟲常聚集於樹冠上,是 昆蟲採集者重點樹木之一。
黑星櫻(P. phaeosticta)外觀與 刺葉桂櫻(P. spinulosa)近似,後者幼株時葉緣鋸齒呈刺狀而得名,但成熟樹木葉子全緣,兩者外觀近似。一般來說,黑星櫻(P. phaeosticta)花期在3~5月,刺葉桂櫻(P. spinulosa)花期在冬季,這是個人分辨兩種的方式,另外前者很常見,後者數量稀少,在森林中遇到 桂櫻(LAUROCERASUS),先考慮前者再說。
薔薇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薔薇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參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中国植物志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四卷 鐘詩文等
后里國中 莊溪老師植物網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