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兔兒菜 台北市區.jpg

時間:2007年4月29日

八仙圳為七星農田水利會所轄灌溉面積最廣的圳渠,但比起 平頂水圳名氣差上一大截。這條圳道早在 清代即存在,引流 烏尖連山[註1]南麓的大小水源灌溉 唭哩岸地區。日治時期因水源不足,由 磺溪開闢取水口,導入豐沛水源,灌溉區域達關渡平原的下八仙,並會合其他圳道架設水梘越過 磺港溪(北投溪)灌溉中八仙等地。至於水圳是什麼時候稱為「八仙圳」的,我就不知道了。

八仙圳1.jpg

中午吃完喜酒,看看還有些時間,乾脆來趟 八仙圳之旅,順便看看附近的基石。騎機車載小兒子,兩人一路騎到天母行義路上 櫻花崗。在行義路上俯瞰八仙圳最初的源頭[圖1],水量還可以,兩旁全闢為市民農園。接著離開行義路下到石牌路二段343巷住宅區[圖2],水量少的可憐,尤其支渠的水更是稀少。之所以會如此,應該與 烏尖連山大小山頭都闢為北投區公墓(陽明山公墓)有關。接著騎車回到天母北路、石牌路和行義路交會口的永和橋,這裡是 八仙圳主要取水口[圖3]。往旁邊的櫻花崗公園內走,可以見到此處有其他水源匯入,並已開始分流[圖4]。再往前行水圳都轉入地下,我無法知道確實的流向。

八仙圳2.jpg

再次進入石牌路二段343巷,沿著圖2沒什麼水的圳道走來到 榮總後門,在這裡上面提到的兩條水圳會合,八仙圳重見陽光。避開院區直接繞過榮總來到 東華社區,由於社區對環境的重視,圳道兩旁空地已美化,水圳內見得到魚群,可惜水質不佳,否則一定很漂亮。東華社區的八仙圳可見到水閘門分流[圖5]等水利設施。繼續騎車到不遠處的捷運唭哩岸站,在 慈生宮[註2]後方見到已整治的 八仙圳[圖6],圳道兩旁以石塊取代水泥,水中長著水草,並不時有燕子在戲水。過此一直到承德路上,水圳大多地下化且交錯複雜,由承德路另一側再出現水圳時,我已搞不清誰是誰了。只好改去尋找八仙圳灌溉範圍內的兩顆基石原點了。直接騎車到承德路七段北投憲兵隊對面,憲兵隊兩旁各有一條巷道,緊臨憲兵隊為393巷(有紅綠燈號誌),可到北投焚化爐。隔磺港溪(北投溪)另一側為401巷,可通到關渡,此巷道由台北市區過來不容易進入。兩條巷子分別在磺港溪兩側並無橋樑相通。

叭仙庄:又稱 中八仙,海拔3m 土調局圖根點。我由393巷紅綠燈過承德路,下車牽著車子走人行道到401巷口,騎車進入約一公里到聚落,巷道在聚落內呈90°右彎,剛離開聚落即出現水圳及水稻田,在這裡感受到 八仙圳的生命力[圖7] 。左側可見圖7景象,在電桿『八仙幹3號』處(有綁登山路條)走入田埂,行70公尺遇榕樹矮圍籬左轉,不久右側菜園有入口,入口處有水泥塊,跨過水泥塊入菜園走到底遇溝渠左轉,沿柚子樹旁小路走進雜木林。基石在進入約5~6公尺右邊的土堤上。最後這段直接走土堤或走林間小徑再跳過溝渠都可。要仔細看路條指引。

下田寮:海拔2m 三等三角點773號。前陣子在登山補給站看到它差點消失,今日形程另一個目的就是想看看基石最後變什麼樣子。騎車回頭出承德路往台北方向行走,在承德路六段331巷右轉,直行約200公尺巷子做90°左彎。將機車停在轉彎處反光鏡旁,面向反光鏡右側土路進去,注意土路右側水圳後方有大面積水泥地。基石在水泥地上[圖8],雖然保住了但已變了樣。

[註1]烏尖連山又稱烏尖連峰,即榮總後方、行義路西側的山區。一般稱軍艦岩往丹鳳山路上的大小山峰,包含磺溪山(273.5m)等等陽明山公墓區的山頭。

[註2]慈生宮:主祀 神農大帝(五穀王),為台北盆地最早的神農廟。另外兩間歷史較久的神農廟為 三重的先嗇宮(三級古蹟)和 中和的福和宮。

其他水域紀錄請連結:河川-水系目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su的部落格 的頭像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