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7年10月28日

最近好想冬眠,前陣子煩惱的事太多,可能真的累了。假日哪裡也懶得去,只想睡到自然醒;醒來後又好後悔,白白糟蹋了一個假期。又是一個自然醒的假日,兒子說功課跟不上,老師好意要加強輔導;好吧!我就載他去老師那裡,在 大安森林公園附近。出門前老婆說在家裡也是閑著,乾脆一家人一起外出;兒子下車後腦袋想著三個小時的空檔到哪裡磨菇呢,假日的 大安森林公園人太多,我不想進去湊熱鬧。走著走著轉進 溫州街,好靜的地方,青田街到 溫州街這一帶是 台北市最幽靜的住宅區,感覺好好。停妥車後就在這個區域散步。我依稀記得這裡以前有條水圳,可是記不起確切的位置,一路往南走穿越 辛亥路高架橋後發現了一小段水圳,位置在溫州街45巷,水流豐沛但水質不是很乾淨;經過整治的水圳展現出她的生命力,兩旁種了一些水生植物及親水的樹木,裡頭有吳郭魚群和烏龜。

離開這小段的水圳,走到 新生南路對面的 台灣大學校園,繼續我們的水圳之旅。台大小巨蛋今天有活動,周圍擠滿 F4的粉絲,自從 韓國人以政府力量捧紅一些明星後,追星族的年齡層從十幾歲上升到五、六十歲;我告訴小孩:「這些人的EQ從五、六十歲退回十幾歲,你們千萬別學......。」原以為粉絲都是 日、韓影迷,沒想到有很多人在瞪我,趕快離開這裡,以免被眾人追打。很快便來到「醉月湖」,這是 台灣大學 瑠公圳復原計劃的終點,依摹擬復原路線往計劃起點生態池方向走。在接近生態池附近水圳出現了,這裡的水一樣種植一些水生植物,可惜水量少得可憐,部份甚至露出圳底爛泥,離 台灣大學水圳「復活」計劃還很遠吧。走到這裡時間也差不多了,原路往回走結束今天小巧的行程;其實算一算也走了一段不短的距離。

台大校園生態池.jpg
台灣大學生態池一角

在部落格曾寫 七星農田水利會的 坪頂水圳、八仙圳,也寫過 北基農田水利會的 坪頂圳,不介紹與自己生長環境最密切的 瑠公圳總覺得怪怪的,但 瑠公圳的沿革、歷史等資料似乎是太豐富了,照本宣科沒意思,可是自己又掰不出東西,只能拼湊貼一些照片介紹了。不過還是先整理一下 瑠公圳的基本資料,讓介紹照片時較容易切入。

瑠公圳為 乾隆五年(1740年)由 彰州移民 郭錫瑠集眾興建,其主要目的是要讓 台北盆地 中崙以東的「看天田」獲得穩定水源。由今日 新店 青潭溪鑿山引水經 大坪林、景美、公館到達 台北,又稱 金合川圳,流經 大坪林段也稱 大坪林圳。今日我們認為的 瑠公圳實際上是整合兩大水圳及埤塘系統的統稱,除 瑠公圳本身系統外,另一為 霧裡薛圳系統,霧裡薛圳是 台北市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統,由 霧裡薛溪 鯉魚山(埤腹山,海拔52m)附近引水沿著山腳一路到台北。霧裡薛溪即今日的 景美溪,霧裡薛是原住民對 景美溪的稱呼;霧裡薛圳早在 雍正年間即闢建,由 周永清公集眾興建。而 景美這個地名是由「梘尾」演變,「梘尾」因 大坪林圳遇 霧裡薛溪架設水梘而得名,所以 霧裡薛圳興建之時水源之處還沒有「景美」之類的地名。明治40年(1907年)官方合併兩圳,歷時兩年完成,最後整個灌溉系統慣以 瑠公圳稱呼。1930年代,台灣總督府大興土木整建台北市水利設施,以 瑠公圳水利設施的基礎下,在今 新生南北路興築一條特1號排水溝,整合原本的排水系統;這條特1號排水溝離不開 瑠公圳的架構,台北人習慣上還是稱它為 瑠公圳。

瑠公圳遺跡1.jpg
圖中深藍色為「圳」淺藍色為「排」,下方河川為新店溪

介紹完 瑠公圳簡史,掃瞄 遠流出版社翻製的 臺灣堡圖說明 瑠公圳進入 台北市的部分,本張地圖寫明 大正4年(1915年)印行,是 瑠公圳整合後的地圖,因為掃瞄後原圖過大,縮小後看不清內容,所以裁切最重要「分水」部分做介紹,圖以外部份請連結 瑠公水利會(點 事業區域---圳路分布圖)參考:(1)第一幹線:沿 蟾蜍山經 六張梨、興雅到 松山、上塔悠、下塔悠,範圍包括今 信義區、松山區。(2)第二幹線:即原 霧裡薛圳系統,到達圖中 九汴頭位置分出多條支線,灌溉今 大安區、中正區、中山區。(3)大安支線:經過 台灣大學內往北到 大安,是孕育出台灣新農業的功臣。(4)第一霧裡薛支線:穿越台灣大學校區沿今 復興南北路轉 安東街、龍江路到 榮星公園。(5)第二霧裡薛支線:沿今日的 溫州街北上到達 林森北路最後注入 雙蓮埤,有支圳東行至 朱厝崙、下埤頭等地。(6)第三霧裡薛支線:主要灌溉 古亭地區(舊 古亭區,今大部份併入中正區)。

瑠公圳遺跡2.jpg

我沒有專程再去尋找 瑠公圳遺跡,只能找尋舊照片拼湊,地圖(1)的第一幹線沿山區到 信安街部分全線已成為暗渠,僅僅在傢俱街---文昌街靠近 光復南路端的一段排水渠道還是明渠[圖1],在親水空間的考量下或許可保存下來。第一幹線主線終點在 民生東路四段與 光復北路交會處,這裡有大型地下配水池並興建自來水加壓站大樓[圖2],臨馬路的大樓外牆表現出『水』的特色。第一幹線的五分埔支線在 信義計劃區 中強公園內[圖3] 三長廟旁有圓弧狀排水溝(近年才加蓋),臨山邊有廢棄圳道[圖4],綠色圍籬是 台北樹蛙復育區。第一幹線200多年來一直是台北市東區灌溉的主要水源,民國60年前後(1970年代)主幹線忠孝東路以北斷流,68年(1979年)主幹線斷流,大安區、松山區(今 信義區)千頃良田全面開發成住、商大樓。但支線仍然持續供應上、下塔悠的農田灌溉,直到民國90年(2000年)前後才功成身退。

瑠公圳遺跡3.jpg

地圖(2)第二幹線的部分大概沒留下遺跡,但其支線(4)、(5)、(6)都有殘存遺跡,圖(4)第一霧裡薛支線行 經復興北路與第一幹線的支線間的大型埤塘遺跡闢為「瑠公公園」[圖5],位置在 太平洋SOGO後方。第一霧裡薛支線末端還在陽光下[圖6],中山區的 榮星公園內有個池塘旁邊還保留著土石堤岸,水域頗寬可能是 瑠公圳排水渠道的遺跡吧。圖(5)第二霧裡薛支線陽光下殘存部分在 溫州街45巷[圖7][圖8](地圖左邊紅圈處) [註],這是我今天行程的部分;這小段水圳已受到重視並立上解說牌,水中種植著許多水生植物,在房舍後牆與圳道的狹小空間還種上 垂柳。水質雖然不是很乾淨,但可見到吳郭魚群游水,還有烏龜躲在一旁,其他地方的殘存圳渠或許會以這裡為榜樣吧。圖(6)印象中以前有些渠道,或許都加蓋了...有機會再去看看。

瑠公圳遺跡4.jpg
台灣大學校內的 瑠公圳,位置在上面地圖右邊紅圈處

最後是 台灣大學內的部份,也就是地圖(3)大安支線的部份;臺灣堡圖上並未畫出 大安支線,其位置上僅僅畫上一調標示為「小路」的道路。一般水圳因為要快速供水,所以寬度都很窄,頂多是1~2公尺左右,所以地圖上不一定找得到;反倒是稱為「溝」的排水渠道寬度較寬,尤其大排水渠道可能寬達5~10公尺,地圖上反而易見。但當時那麼重視水利的 日本人,繪製地圖時應該不會忽略水圳;也許水圳旁通常會緊臨一條「巡水」的小徑,堡圖上或許是重疊了水圳和巡水小徑吧。台大校園內殘存的大安支線部分,目前有一個面積頗廣的生態池已成為假日校內的熱門景點;由生態池流出的一小段水圳也整修過了,可惜水量太過稀少感覺像是廢棄圳道般,也許不久的將來會有不同的景觀吧!

網友PANZER來函:...大安支線存在年代不會早於1907年,因此台灣堡圖才會找不到。請參考下方回覆。

本來構想寫這篇時還要加入長輩的回憶及我同年對水圳的印象,但這篇好長寫得好煩,這部分留待有機會再描述了。

[註]此處舊名 九汴頭:水汴頭指得是分水閘門,可依各農田需水控制水量;地名 九汴頭是指九個水汴頭或多個水汴頭的意思,可以想見此處的重要性。

其他水域紀錄請連結:河川-水系目錄

參考資料:瑠公農田水利會

                 新店市志

                 文山區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