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瑠公圳遺跡」中曾提到『埤塘』但沒多做解釋,原因是這些埤塘在大樓林立的市區早消失了,根本無法看出其蹤跡;還好,有日治早期地圖 臺灣堡圖可以看出埤塘的位置和大小。堡圖中的埤塘都使用『陂』字,小地名有用『陂』也有用『埤』,大地名則用『埤』字;今日地圖通用『埤』,為了方便起見我通通用『埤』。這些埤塘是台北市區最早的水利設施,居民依原池沼及地形築土堤形成埤塘以開墾水田,年代應該是 康熙到 雍正年間。這些埤塘的面積相當大,與現今 七星農田水利會大型埤塘[註]相當或更大。瑠公農田水利會資料上提過這些埤塘,以下列出地圖中較大的埤塘做比較。

消失的埤塘1.jpg

(1)上埤:位置在大安區,(2)下埤:中山區、松山區,(3)雙蓮(連)埤:中山區,(4)土地公埤:大安區,(5)下土地公埤:中山區、松山區,(6)內湖大埤:位置在 內湖區,不在本篇介紹範圍內,但因為是今日尚存的幾個埤塘面積改變較少的,所以列在此做比較;相信第一次見到 內湖大埤的人都會訝異 內湖有如此大的池塘,可以想見上面這些曾出現在台北市區的埤塘有多大。

消失的埤塘2.jpg

(1)上埤:是舊時 瑠公圳所屬最大的埤塘,面積曾廣達180甲,乾隆早期因淤積導致供水不敷使用,促成 瑠公圳的開鑿;圖中右邊深藍色水圳為 瑠公圳第一幹線,左邊水圳為第二幹線的第一霧裡薛支線,兩條水圳豐沛水量加上 上埤遼闊水域,如此完善的水利設施是 大安區、松山區(今信義區)由 清代以來兩百年間開發千頃良田的依據,眾多閩南移民中以 林、陳、廖、周、凌 五姓擁有最多良田,隨著都市開發良天田變大廈,有土斯有財的狀況下,這五大家族在 台北市的政、商各擁一片天。

圖中埤塘圍繞的土地稱「陂心」,位置即今忠孝東路、仁愛路、敦化南路間的東區精華區,瑠公圳第一幹線是今日的 延吉街,「陂心」西側(左緣)長條型水域則是安和路,埤塘西北端出口處如今闢建 瑠公公園以茲紀念 郭錫瑠公的功績;出口處西北端聚落(不在圖中)稱「上埤頭庄」,即今日的建國啤酒廠附近,已上為 上埤今日的景觀。台北市公車站牌有一站叫『陂心』,也有寫『坡心』的站牌,位置在 和平東路、安和路底附近,是另有其地名或是 陂心地名南移我就不清楚了,但可以確定的是圖中叫 陂心的位置如今已沒人稱它為 陂心了。

消失的埤塘3.jpg

(2)下埤:排名2或3的埤塘,埤塘以西(左側)稱「下埤頭庄」,以南為「中崙庄」。左下深藍色水圳為 第二幹線的第一霧裡薛支線延伸支線,此支線是由 上埤往北延伸的第一霧裡薛支線的一條支線,灌溉範圍屬於「朱厝崙庄」,我小學時 (中正國小)學校後門有個埤塘就是第一霧裡薛支線殘留水域,埤塘很深裡頭全是浮木;我常與兄弟、同學在此抓 大肚魚、蝌蚪、豆娘、螢火蟲、負子蟲...等等小動物。校方三令五申不准到埤塘玩耍,我們根本不理會,訓導主任和老師來抓人,大夥遮掩臉部(怕被認出)踩踏著浮木往湖心逃竄,大人怕危險不敢追過來,緊張刺激好玩的不得了;終於因為某年級同學溺斃,池塘插起一支竹竿繫上符咒,短時間內沒人敢到埤塘玩耍。這個埤塘直到大姪子(大伯長孫)讀 中正國小時還在,那時湖面積縮小到學校老師一圍就逮到人,大姪子就曾被逮,學校要求家長到訓導處領人才放行。

這個充滿回憶的埤塘在今 中山區中正國小大門口、游泳池、龍江路到龍江路76巷間。另外圖中 下埤東側(右邊)有一條水圳,是第一幹線主線到今 民生配水站後延伸第二支線的圳道。台北捷運木柵線台北端終站原本計劃取名『下埤頭』站,因附近居民強烈反彈而改成『中山國中』站;居民認以『下埤頭』名字太土會影響房價等理由讓『下埤頭』胎死腹中,如今站名卻常與北淡線的『中山』站混淆,應該是始料未及吧。

消失的埤塘4.jpg

(3)雙蓮(連)埤:因舊鐵路及 捷運都有個『雙蓮』站,雙蓮埤聽起來較熟悉。圖中 雙蓮埤已經緊鄰住宅區,且被 北淡線、敕使街道(今 中山北路)切為三段。我曾問過 大伯 雙蓮埤的事,他沒印象,他表示都是拿著釣竿從家裡 (圓環附近,今 寧夏路)過 鐵路、公路(今 中山北路)到『瑠公圳』釣魚。我:「瑠公圳?新生北路那條大水溝?」,大伯:「對呀!瑠公圳有個大灣,附近有瀑布魚特別多。」,我:「瀑布?太誇張了,那裡有瀑布?」,大伯:「是急流吧......不對是瀑布,有一層樓高應該叫瀑布不叫急流。」;我繼續問:「雙蓮埤呢?」,大伯說實在沒印象,因為不曾走進去過。而小 大伯11歲的 父親倒是對雙蓮埤有一點點印象,在暑假返台時曾和長輩由家裡走到「牛埔仔」,經過雙蓮埤時長輩叮嚀要走好,父親說沒看到水只見滿滿的長草;這應該是1940年前後的事,雙蓮埤的某區域消長下快乾涸了。

大伯嘴裡的 瑠公圳應該是圖右側長條型的水域,可能是瑠公農田水利會『本會沿革』中所列舉眾埤塘中的「大竹圍埤」,也是第二幹線的第二霧裡薛支線的水路,1930年代興建特1號排水溝時,北段就是利用這條水道闢建的。圖中鐵、公路間彎曲河道被認為是「三板橋埤」,此點在(4)中討論。

消失的埤塘5.jpg

(4)土地公埤:這個埤塘我頗感困擾,瑠公農田水利會網站『本會沿革』中並未提及此埤塘名稱,其為「大安庄」、「三板橋庄」分界,會不會是 土地公埤又稱 三板橋埤?我懷疑的原因是「三板橋庄」緊鄰『東門』開發甚早,日治後期「三板橋庄」由北而南劃分為「三橋町」、「大正町」、「樺山町」、「幸町」、「東門町」,在當時南邊三個町為日本人高級住宅區,光復後屬於 城中區(今 中正區);北邊今日屬於 中山區的「大正町」則是日本人和較有錢的台灣人混合住宅區,「三橋町」則全是台灣居民,日本人將「三板橋庄」開發,新闢住宅區全取日本地名,將『三板橋』這個舊名字留給『庄』內最後一小塊台灣人住宅區改稱「三橋町」,導致如今大多數人認為『三板橋』就是靠近中山北路的南京東路14、15號公園附近,或許『三板橋』這個地名在清代是在較南邊也不無可能。此點地名的移動我在「歹阿婆」中曾提到,『中崙』這個地名硬生生被東移到「東勢庄」地界一樣。

這個埤塘也是第二幹線第二霧裡薛支線的水道,1930年代興建特1號排水溝時,此水域成為排水溝南段河道。第二霧裡薛支線有分支圳道繞行到朱厝崙附近,小圳道在今 中山女中 建國北路側,一直往北通到 朱崙街左轉往西邊過去,水質時清時濁。建國北路上的水圳因來往  人、車較多,較少看到昆蟲;轉彎後這段較精彩,夏季常會出現 豆娘,兒時還曾為了抓 豆娘和 建國新村的眷村小孩打架。當時 建國北路往北過 南京東路後似乎還有田地,因為清晨會有農夫趕著水牛往北走;約是小學中年級後,水圳變污水,建國北路上的牛糞也消失了。

消失的埤塘6.jpg

(5)下土地公埤:本圖範圍已接近基隆河,因松山機場限建至今仍荒涼,非本篇討論範圍;但為了最上圖「四大埤塘與內湖大埤比較」組圖方便而擺進來。圖中上方水域為基隆河,行水區域與今日不同,今日 基隆河截彎取直後的河道圖中垂直部分遭填平,河道水平部分直接切過『悠』字。圖中西邊(左側)的下土地公埤下半段如今在 松山機場內,上半斷段目前在 大直橋東側的『迎風河濱公園』內仍留著一小段。東側(右側)的埤塘可能是 鴨寮埔埤,基隆河截彎取直後應該不存在了。

最後在 瑠公農田水利會網站『本會沿革』中提到的上土地公埤位置在底下全圖 雙蓮埤和 下埤間像豬腸的彎曲河道中。牛車埔埤則在 塔悠路 基隆河五號水門附近,不在下圖範圍內。至於第三期加入 瑠公圳的永春陂蝴蝶陂中陂等三座埤塘位置更東邊,都在 五分埔靠近山邊的區域,這幾個埤塘與上面諸埤塘形式不同;是利用山區邊緣築堤攔截山溪形成的。其中 永春陂是山坡下攔水形成灌溉用中型埤塘,枯竭後目前是 松山家商校地。此地山坡又稱 永春坡;『陂』和『坡』兩字太像了,是因 永春陂才有 永春坡,還是因 永春坡才叫 永春陂,蠻耐人尋味的。也許是我想太多,此地因為 福建 永春人多所以叫永春寮,寮旁的埤塘稱 永春陂、山坡稱 永春坡。

消失的埤塘7.jpg

解釋一下全圖:大正4年(1915年)的堡圖,中山南北路(最左邊黃色垂直線)以東只有兩條公路,即縱貫公路---中間的八德路 和 往東部宜蘭的和平東路(下方);我補上幾條幹道較能推測出這些埤塘的位置。縱向由左至右為 中山南北路、新生南路(松江路)、復興南北路、光復南北路接基隆路。橫向由下而上為 和平東路、信義路、忠孝東西路(斜叉為 八德路)、南京東路、民權東路。

圖下方可銜接 瑠公圳遺跡內文的水圳圖,本圖亦可看出瑠公圳第一幹線(最右側深藍線)及續接的第二支線;中間深藍線(復興南北路)的第二幹線第一霧裡薛支線,主支線可能可以提供 上土地公埤供水,續往北有往右延伸支線流入 下埤;左邊的第二幹線第二霧裡薛支線,該支線後段成為寬廣的連續埤塘就是特1號大排的路線,也就是今日的新生南北路。左下角小圖紅色部分為本圖範圍,小紫色方形是 下土地公埤的位置。

消失的埤塘8.jpg

想一想 七星農田水利會在 內湖、南港的大型埤塘闢為公園後,是多少人休閒踏青的去處,市區中這些 瑠公農田水利會的大型埤塘若隨便留著一個,那對台北市區的景觀是多麼的震撼呀!它們全消失無蹤了嗎?也不全然,其實還有一個埤塘在苟延殘喘著,就是 下埤。雖然成為大排水溝,但總是存在著。[圖1]敦化北路底與 民權東路交會處有一座「敦北公園」,這是 下埤的遺跡,十字路口對角的另一邊是北市苗圃[圖2],苗圃不對外開放所以我只能站在門口拍照,苗圃與後方建築(敦化抽水站)間就是 下埤,[圖3]門口左邊臨馬路的一側可見大型水閘門,這段渠道因為是台北市苗圃而未加蓋,延伸400公尺[圖4]進入住宅區後又被加蓋成停車場了,就是上面地圖右上 下埤在 民權東路以北(上)那段。附帶補充---我上班的大樓居然是蓋在 下埤的「湖心」上面,怪不得921地震時牆壁多處裂開。

[註]七星農田水利會大型埤塘:計有

(一)內湖區:內湖大埤、十四分埤(大湖)分別闢為 碧湖公園、大湖公園,其中 內湖大埤面積半月型兩端各減少一點,與原面積相較縮減較少,為 大台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埤塘;十四分埤因闢 成功路面積僅餘2/3,原水域北端在成功路北側有人稱小大湖,目前已完全填平。

(二)南港區:後山埤、新庄仔埤、三重埔埤,三座埤塘原以 後山埤最小,目前 後山埤成為 南港公園,為 南港三座大埤塘中唯一確保的,但原水域大部分成為公園綠地,僅餘“∩”型水池;新庄仔埤因闢 東新街及內側軍方填土面積僅餘 1/3多一點,目前僅 東新街一側可接近,餘為管制區;三重埔埤是 七星農田水利會我唯一未接觸過的大型埤塘,長久以來幾乎都是軍方管制區,如今幾乎完全消失。

(三)汐止市:象頭埤(金龍湖、觀音埤)、土地公埤(草濫埤)、五分埤,象頭埤又稱 匠頭埤,「七星農田水利會」使用 匠頭埤這個名稱;我以前都稱它 觀音埤,現在多數人叫它 金龍湖。湖呈四爪型,較長的兩爪一爪邊坡被 和信集團蓋了 水蓮山莊,另一爪蓋馬路架橋失去完整性,面積逐漸縮減中。土地公埤在 汐止 社後地區 基隆河曲流上,感覺上近似內文介紹的 下土地公埤與 鴨寮埔埤 但較大,目前僅餘一點點範圍且只是個沼澤。五分埤則是廿幾年前讀書時曾經抓過 三斑鬥魚(三界娘子),聽說裡頭還有 台灣鱧;因土堤被建商破壞面積大幅度縮小,消長嚴重,目前有「七星農田水利會」的相關機構在整理。

後續討論請連結:滄海桑田---3.百年的變化

相關文章請連結:滄海桑田目錄

參考資料:中研院 台灣堡圖 新舊地圖比對

                 瑠公農田水利會

                 臺灣堡圖---遠流出版公司翻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